第一百六十四節:戰勝第五代戰機的唯一方式(2 / 2)

三是實現了“遠程化”。這是深入敵方拒止區域作戰的要求。航程遠,這樣才可以在敵方“拒止區域”作戰。

四是需要“雷達、電戰係統超強化”。這同樣是深入敵方拒止區域作戰的要求。既然進入敵方拒止區域,則無需預警機伴隨,預警機也無法伴隨。隻有“雷達、電戰係統超強化”,這樣才可以在敵方“拒止區域”獨立作戰。(從張天鷹和美國人第五代戰機的交鋒經驗上看,美國人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能將張天鷹的戰機,從空中的幾十個目標中分離出來,已經顯現出,美國人的第五代戰機,具備了這種能力!)

五是實現了“無人化”或者“有人、無人結合化”。飛機和導彈的對決中,之所以落敗,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戰機在進行高機動過載時,飛機機體能承受這樣的高過載,但是,飛機上的作戰人員——飛行員承受不了高過載帶來的身體衝擊!無人戰機就不存在這樣的限製,基本上戰機的設計理論值是多少,戰機的機動性能就能100%展現。

六是必須是“智能化”。既然使用無人機,則無人機的智能化空戰,必定會被極大發展,並且可能按照幾何級數的速度發展。

七是實現了“全麵隱形化”。機身正麵、側麵、後麵、全麵全向隱形。比起正麵隱形為主的四代機,再進一步。

八是具備“反束能化”能力。“反束能化”就是針對激光等束能武器,采取反措施。例如有人五代機座艙的保護膜、散射膜。(無人五代對於關鍵保護區的反射、散射來襲激光的功能。和張天鷹空戰的那架無人戰機的奇特外形,已經顯現出這種特性!)

九是超巡能力仍舊需要,並要提高和強化,因為需要敵方拒止區域快進快出不久留。

十是實現作戰高度五障礙化。這同樣是進出敵方拒止區域的需要。這取決於發動機技術,尤其是“變循環發動機”乃至“衝壓發動機”技術的發展。如果渦扇、渦噴相結合的“變循環發動機”成熟,則作戰空域可能從四代機(新標五代機)之前的中低空,延伸到“中低空及高空乃至高高空”。高空高速隱形進出戰場,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至於戰機的空戰性能、機動性敏捷性重要性,許多人會認為,在束能武器大發展的情況下,超機動性能這一技術性能的相對地位,與各項性能相比,尤其是同“發現即摧毀”的激光束能武器相比,地位應該有所下降。這是一種思考誤區,相反,戰機的機敏型非但不會下降太多。還會有進一步發展。但是超機動性能的地位、重要性,不會下降太多,原因在於在空戰中,這種高機敏性仍舊用得上,在360度全向矢推的成熟後,在擁有一定反激光和量子束能的飛機外膜的保護下,快速擺脫激光束能對某一區域的長時間照射,是戰機不被高能激光束和量子束摧毀的必備條件。

隨著F—22C等第四代戰機的二元矢量發動機有使用。全向矢量發動機的製造,成為了可能。這裏麵,不存在特別大的技術障礙。

概括地講,美國的五代機也就是:全向隱形的、具備高度發達雷達、電偵係統的、擁有束能武器戰力並具備一定防護束能武器攻擊能力的、重型的、遠程作戰的、能夠深入敵方拒止區域作戰的、超巡速度進一步提高的、作戰高度由中低空拓展到“中低空及高空”的、有人或者無人駕駛的新一代戰機。

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材料、電子設備、智能化尤其是“經驗型智能化”等各個方麵,遠遠超出四代機(新標五代)。

第五代戰機的研製和生產製造,是對於整個航空製造業以及相應的科研投入的全新的、全麵的、革命性的挑戰。是對於整個國家工業體係科研體係的一個挑戰。

麵對具有如此大技術優勢的美國人的第五代戰機,中國空軍如何應對,這是擺在所有人麵前的一個問題!

張天鷹被朝鮮人民軍地麵部隊救回後,並沒有遵照醫生的叮囑,住院觀察一段時間,等待身體康複。

在後方休整,等待新戰機交付使用的這一段時間,張天鷹每時每刻都在回想當初和美國空軍第五代無人戰鬥機空戰的每一個細節。

從駕駛技術上講,自己基本上沒有什麼重大的失誤,但是,還是被美國人的戰機擊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麵對這種具有代差優勢的新型戰機,以J—14C型戰機為代表的第四代戰機,和美國人的新型戰機,在空戰中,具有據對的劣勢,這種劣勢,是通過駕駛員的個人努力,都無法改變的。

唯一的方式,就是中國人必須拿出自己的第五代戰機,翱翔天際,和美國人的第五代戰機在東亞上空,甚至是全球的各個領空,一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