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尷尬遭遇(1 / 3)

上班之事並不是跟蘇芩談完話就能落實。按蘇芩的指示,鄧一川去了一趟市政府。接待他的是以前他的上司,市政府辦公室主任晉平原。

這人有個外號,以前鄧一川他們私下從不叫他晉主任,叫他慢主任。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慢。

做任何事包括說話都是慢悠悠的,一年中見不到他快一次。他能把慢這個字發揮到極致,發揮到讓鄧一川們崩潰的程度。

晉平原看到他,沒做任何吃驚,臉上沒一點表情,隻是冷道道地說了一句:“回來了啊。”然後就坐下看文件。

看了大半天,抬起頭來又問一句:“紀委那邊談過話了吧?”

鄧一川說談過了。

然後晉平原就沒話了,又翻文件,好像文件裏有啥古董一樣。

翻半天,再次抬起頭,又說一句:“紀委還沒跟政府通氣呢。”然後就又打開另一份文件,看了起來。

鄧一川找晉平原,一共聽了他四句話,最後得到的答複是,先回去,啥時上班等電話。

見他不解,晉平原站起身,略顯失望地道:“一川啊,政府辦事啥規矩,你應該懂。調查是結束了,可上班這事,也不是誰打聲招呼就能定下的。先回去吧,有消息我會電話告訴你。這來來去去的,折騰。你不自在別人也不自在。”

鄧一川不明白晉平原是在同情他還是在挖苦他,因為晉平原沒表情。人要沒有表情,說出的話就不好判斷。不過晉平原最後這句倒很實在,你不自在別人也不自在。

比如此刻,他跟晉平原兩人就都不自在。

以前那種自在的機會一去不複返了。

鄧一川隻能把上班的事先放起來。他必須要等別人自在的時候再去找,要是弄得大家都不自在,那就是他的罪過了。

下樓的時候,鄧一川碰到了一個人,新任市長許懷遠的秘書史曉光。

陳原出事後,市長一職先是空著,圍繞市長一職,吉東又演繹了一場硝煙彌漫的激烈戰爭。這場戰爭不隻是讓吉東峰火連天,甚至引得海東高層也陷入一場無序,各方連連出手,都想將自己的力量安插進來。

當然,那個時候鄧一川在裏麵,確切消息他是聽不到的。是出來這幾天斷斷續續聽說的。

先是說,常務副市長王華偉擺出一副誌在必得的樣,上下活動,四處用勁。該拜的山頭都拜了,該疏通的渠道都疏通了。大家也都認為,市長一職非王華偉莫屬。因為按常規,市長出事,常務副市長接任的可能性極大。加上陳原在職時,跟王華偉像一對冤家仇人,兩人意見沒一次合拍過。陳原出問題,就證明王華偉是正確的,這是官場最基本的推理。

遺憾的是沒有。

專職副書記唐穎也做過不少努力。正常情況下,從市委專職副書記挪到市長位子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女書記唐穎也想按這思路搏一把,但最終結果是,省裏連動動她的意思都沒有。她那條線上的領導,在省裏怕是說話的資格都還不具備,這讓副書記唐穎非常絕望。

人在官場上,都在等機會,一個人出事,等於是給許多人陡添了機會。

像陳原出事這樣的機會,可不是常有。很多人都是被別人不出事熬到老的。官場最黃金的時間就那麼幾年,那幾年你要是沒機會提升上去,怕就原地踏步到老了。

問題是現在還不讓你原地踏步。因為你原地踏步,又影響了後來者前進的步伐。所以當你停止不前時,上麵的做法就是給你找一個閑職,讓你騰開這個位子,然後將後來者安排上來。

僧多肉少,顯眼的位子就那麼幾個,大家都在盯都在擠。所以這方麵,你也沒有怨恨別人的理由,隻怪自己上麵沒人或者人不硬。

問題似乎也不是出在這上麵。

有一種說法是,王華偉和唐穎用力過猛,反而讓省裏為難。這種情況在官場切實存在,有時為一個位子,幾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讓步,反而讓決策者無法平衡,最終隻好誰也不提,另行擇人。

不管內幕是不是這樣,真實情況是唐穎和王華偉最終都沒能謀成,省裏派了許懷遠到吉東,接替陳原。

鄧一川知道許懷遠,之前他是省政府政研室副主任,一個理論水平相當不錯的人。

當然,鄧一川還知道許懷遠另一些事,包括在省裏站誰的隊。

沒有不站隊的幹部,隻有站錯隊或站不了隊的幹部。

許懷遠到了吉東,圍繞著選誰做秘書,也是頗費了一番腦子。據說最先秘書長王維民推薦的是跟鄧一川一起進了市政府的秘書三科副科長郭躍文,許懷遠用了一周,不用了。具體原由鄧一川不得而知,但依他對郭躍文的了解,問題應該出在郭躍文的固執上。

郭躍文之前是吉東廣播電視報的記者,台柱子。此人筆杆子不錯,按理說不在鄧一川之下,但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主見。

領導用秘書,用的是你的悟性,你的溫順,還有善察上義。而不是用你的主見,更不是固執。

固執是秘書最大的敵人,一個人如果有了固執,且不思悔改,這人基本就廢了,跟秘書這行,算是徹底無緣。

試想一下,你比領導還有主見,是讓領導聽你的,還是你聽領導的?

這麼簡單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明白。

許懷遠後來選了史曉光。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史曉光之前在市政府政研室,跟許懷遠是上下級關係,兩人老早就有接觸,彼此熟悉。二是史曉光跟鄧一川一樣,是個懂規矩且講規矩的人。

官場做事,光懂規矩不行,還得講規矩。

凡事都一樣,懂行的人多,真正守規矩講規矩的,不多。

鄧一川看見史曉光,步子放慢了些。他怕遇到熟人,更怕遇到跟他資曆差不多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