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及可持續利用途徑(1 / 3)

提要本文概述了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分析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自然資源基本情況

1、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量少。按儲量計算,我國礦產資源量居世界第三,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居世界第一,森林麵積居世界第四,國土麵積居世界第三,說明我國是個自然資源大國。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具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從而使得我國自然資源的人均值在世界上處於低水平。目前我國礦產、水資源、森林、耕地、草地、石油、天然氣的人均占有量分別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28%、14%、32%、32%、12%、5%。由此可見,我國自然資源總量是豐富的,但人均水平卻比較低。

2、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大,利用配置不甚合理。自然資源具有地域分布的特點,這主要是由於生物、氣候、地理、地質分異的複合造成的。我國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水資源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資源是平原和盆地多,丘陵和山地少,東部多西部少;區域水土資源配比是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水能集中分布在川、黔、桂、滇、藏5省區,西南可開發水能占全國的76.9%,華北隻占全國的1.2%,華東也隻有3.6%。礦產資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東部的山地丘陵地帶逐漸減少;而我國重工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沿海地區這一大經濟帶中除了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外,其他資源特別是能源、原材料嚴重不足。

3、自然資源開發難度大,浪費嚴重。自然資源開發的難易程度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質量狀況以及開采條件。我國資源質量差別懸殊,低質資源比重大。全部耕地中低產田占2/3左右,其中大部分屬風沙幹旱、鹽堿、澇窪、紅壤等地;在天然草場中,高中低產麵積基本上占1/3;我國礦產大多屬貧礦,而且共生、伴生資源多,全國鐵礦有95%以上為貧礦,銅礦品位低於1%的約占2/3,磷礦和銅礦中貧礦占19%。而且我國一些特別大型礦床多為共生或伴生的綜合性礦床,共生、伴生礦存在難分選、難冶煉、難分離等技術難題。由於開發難度大,加上管理水平低,生產技術、設備落後,致使資源浪費嚴重,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50%,大部分鄉鎮企業資源回收率不到30%。

4、呆滯資源多,開發投資大。我國荒地0.33億平方千米中,有多達0.23億平方千米處在邊遠地區、鹽堿地、沼澤地、幹旱地和沿海灘塗;草地資源27%屬氣候幹旱、植被稀疏型;森林中有15億立方米為病腐、風倒、枯損,或是分布於江河上遊,或是處於深山峽穀地帶;海洋資源中“爭執”麵積較大,漁業和石油勘探難於進行;水能富積區多交通不便,遠離經濟中心區。礦產資源有不少分布在地理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很難保證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其中煤炭資源近期不能利用的占40%以上,鐵礦和銅礦中長期不能利用的分別占35%和40%,鉑礦93.5%分布在甘肅、雲南、四川的邊緣地區,鉻鐵礦資源少,探明儲量又主要分布在西藏等交通不便之處。上述資源要開發利用,必須進行大量投資,如若同一般的資源開發比,其總投資要高出7~8倍。

二、我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總量接近承載極限。從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要角度來看,自然資源從總量上接近承載極限甚至走向枯竭。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我國仍然處於工業化成長階段,工業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將會不斷增長。在能源方麵,如按目前製定的發展目標計算,到2020年,除煤炭、鎢、鉬、稀土和某些非金屬礦外,大部分主要礦產將缺乏必要的儲量保證。工業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也麵臨嚴峻的危機。工業及城鄉的發展與用地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麵表現為工業化發展必然導致用地量的增加;另一方麵表現為工業用地浪費導致土地資源不足的矛盾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