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時今年23歲,生活的非常簡單,像所有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又有一些不一樣。

柳時的爸爸吃喝嫖賭,從小折磨著這個家,柳時十分慶幸,這個人在她十歲時去世了。

對於爸爸的死去,她沒有流下一滴眼淚,沒有傷痛,周圍很多人都說這孩子好心狠。但隻有柳時自己知道心底的痛。

柳時爸爸去世的那一晚,她躺在床上睜著眼,失眠了一夜,像嬰兒的睡姿卷縮在床上,有人說這是缺乏安全感的姿勢。

柳時並非痛他的死亡,而是痛自己沒有父愛,沒有一個好父親。每每看著其他孩子被父親疼愛的場景,柳時在心底的某一角都會有所觸動。

而柳時的媽媽,是一個可憐的女人,擺脫了混賬的丈夫,帶著柳時一個人生活,期間也有過一兩個對象,柳時記得,一個叔叔是在小時候,家境非常不錯,但是那個人有家室。

後來,遇到一個家境一般的男人,兩個人就這樣結伴度日。

對此,柳時十分反感,卻又無能為力,可能是這些經曆,也可能是性格使然,柳時十分的早熟,按照鄰居的說法,十分的....無情。

柳時非常的獨立且堅強,從不喜歡把軟弱的一麵展現在人前,或許說,她習慣了把自己保護起來,保護在自己築起的堅強的殼內。

對不喜歡的人,從不客套,直截了當的冷言相對,例如,那些叔叔和那些討厭的鄰居,盡管,那些叔叔對她很好,但是柳時還是十分抵觸,無法接受。但是為了媽媽,柳時也隻能勉強自己,當作沒有這些人。

從小,她就特別羨慕那些幸福美滿的家庭,她經常在想,如果自己不是在這樣的家庭,多好。

不過這些,早已過去,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的柳時,離開老家,在北京的一家國企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早九晚五,柳時希望靠著自己的努力,創出一番天地,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柳時的媽媽也退休在家,和叔叔一起相伴過日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的好了起來。

然而,這一切,在這一年,全都改變了。

春節前,柳時回到家裏過年,看到車站媽媽和叔叔的身影,柳時心中有一絲溫暖劃過,推著行李箱,走了過去。

叔叔接過柳時的行李箱,笑到:“小時回來了。”

柳時一如既往的直接忽略,接過媽媽的擁抱,柳時媽媽看了看有些尷尬的丈夫,裝作沒看到的抱了抱柳時:“一路上幸苦了,媽媽做了好吃的,走,我們回家。”

鬆開媽媽的手,柳時點頭到:“嗯。”柳時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她還是無法做到笑顏相對,相談甚歡。或者說,柳時對父親這個角色,是不習慣的,是有所排斥的。

回到家中,看著不是很大卻布置的十分溫馨的小家,柳時能感受到,現在這個小家還是很幸福的。

自從上了大學之後,柳時在學校住宿,隻有放假才會回家,現在在北京工作,也是節假日才會回家,有這樣一個人陪著媽媽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