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精於管理,小銷售員到大決策者的蛻變(3)(1 / 3)

案例導讀:

標杆管理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國學習日本的運動中,首先開辟標杆管理先河的是施樂公司,後經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係統化和規範化。標杆管理是指一個組織瞄準一個比其績效更高的組織進行比較,以取得更好的績效,不斷超越自己,超越標杆,追求卓越,組織創新和流程再造的過程。標杆管理包括內部標杆管理、競爭標杆管理、職能標杆管理和流程標杆管理。

應對指南:

銷售管理也可以借用標杆管理法。首先需要確立一個業績標杆,這個標杆可以是內部標杆,也可以是競爭標杆,但一定要是優秀的。

標杆的確立,是界定問題的需要,也是企業追求卓越業績的需要,更是公司內部銷售人員的試金石。

當然,優秀是與時俱進的,標杆也是與時俱進的,你用2009年的標準可以衡量出2009年的問題,卻未必能衡量出2010年的問題,因此,標杆要不斷地提升和更新,這樣才能保證標杆的有效性。我們需要不停地思考和學習,找到新的標準,樹立新的標杆,這才是解決企業銷售組織問題的根本。

找到合適有效的銷售激勵方法

重點預習:

對於身心疲憊的銷售員,銷售經理可做的是運用有效的激勵方法去喚醒他。實際上,每個優秀銷售員的背後都有一個他喜歡的、能激勵他的優秀經理。由於需要對不同類型的銷售人員采用不同的激勵方式,銷售經理和有必要對自己的部屬做深入分析,如此,他才能找到有效的激勵方法。

案例導讀:

為了提高銷售團隊的戰鬥力,歐俊采用了許多提高員工工作動力的方法,讚揚、獎狀、為員工提供更多的休息時間,甚至動用現金作為獎勵。但是,大部分員工並沒有因為他的獎勵而提高工作動力。

為什麼呢?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某天,他被總裁叫到了辦公室。總裁一針見血地指出,他犯了激勵管理中的一個通病:沒有因人而異地激發員工的動力。

歐俊恍然大悟,他分別與各位員工進行了麵對麵的溝通,詢問每個員工最希望從工作中獲得什麼。他發現,每個人的工作動力原來是完全不一樣的:李明認為他的動力是高工資高獎金;王麗說如果有自主決定工作方式的權力,她才會感覺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張浩說要多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才能激發工作動力;錢冰說長期承受公司的這種高壓力他覺得生活看不到……

應對指南:

銷售激勵沒有起到預期效果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銷售人員內心的激發點,銷售管理者應設法增進對銷售人員的了解,洞悉他們真實的需求,這是很重要的,可以說了解銷售人員的需求是激勵成功的前提。

每個銷售員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激勵時也要因人而異。

1.競爭型銷售員

這類銷售員在銷售競賽中會表現得特別活躍,所以進行銷售競賽是激發其潛能最有效的方式。

2.成就型銷售員

這類銷售員會給別人定很高的目標,隻要整個銷售團隊能取得成績,他不在乎功勞歸誰。激勵成就型銷售員的絕招是讓他們不斷地受到挑戰。

3.自我欣賞型銷售員

這類銷售員迫切需要別人認為他很重要,激勵他們最有效的方式是讓他們帶幾個小徒弟,或者是向其征詢建議。

4.服務型銷售員

服務型銷售員通常最不受重視,因為他們往往帶不來大客戶。他們的個性保守,不喜歡張揚,甚至缺乏野心。激勵他們的方式就是公開宣傳他們的優秀事跡,激起他們做得更好的野心。

第四周聚焦瞄準業績增長點

先完成要事,分清輕重緩急

重點預習:

關注重要但不緊急的問題,未來緊急而又重要的事才會越來越少。所以銷售管理者必須花更多時間關注重要的事情,反思考,進行規劃,把時間和資源進行重點分配,把重要的事情做好。這樣我們的銷售業績才會真正發生質的提升。

案例導讀:

有個企業的老板,他的公司是幫別人做外貿加工的,主要加工產品是鞋。他參加完培訓回去,加工車間的一個主管忙向他報告說:“王總不得了了,咱們的鞋全部有質量問題,都被客戶退回來了!”

按照以前的做法,他肯定會急:“怎麼發生這麼大的事?”然後馬上讓工人返工。這次他沒有慌,而是先做了兩件事:第一是查到底多少有問題,結果報告上說隻有不到5%。他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嘛,不要著急。”用積極的正麵語言把員工幹部全部穩住了。第二,他並沒有說馬上抓緊返工,而是把幹部召集起來,按照製作流程一個一個往下查:為什麼鋼板質量不合格卻會到下一個流水線?是不是鋼板車間主管的問題?是不是流程出現了問題?最後查出鋼板車間主管和組合車間主管是同一崗,於是出現了空檔,控製與把關問題沒有解決好。於是,他馬上對症下藥,作幹部和人事安排調整。調整結束後馬上趕貨。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以後就不會再遇到這種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