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Cosplay在社交媒體上的破滅
隨筆
作者:韓浩月
“武林盟主,一統江湖”,曾被武俠小說無數次描繪的武林爭霸,近日在新疆烏魯木齊上演了“現實版”,來自少林、武當、崆峒、青城、峨眉等11門派掌門人或代表人物,參加了一樁名為“天山武林大會”的武術交流活動。
從武俠小說中走出來的武林聚會,風聲傳出後即名滿“江湖”,當然此“江湖”已經是對各種新聞保持另類敏感的網絡社交媒體,“嶽不群已飛身前往;張無忌正在前往天山的硬座上!金毛獅王來沒?”,“日月神教?明教呢?神龍教呢?星宿派?不帶邪教出來混,像話嘛!”“天山武林大會”迅速娛樂化,被形容為一場老年Cosplay。
上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是個全民武林Cosplay的時代,人們如饑似渴地閱讀金庸、梁羽生,電影《少林寺》一毛錢一張票,楞是賣了一億票房,武打港片充斥錄像廳,一本名叫《武林》的雜誌,賣到了令人瞠目的350萬冊……在我的記憶裏,鄉村青年流行到小樹林裏蹲樁、紮馬步,美其名曰“強身健體”,但遇到兩個村子打群架時,赤膊上陣比誰都快。
武林童話在1990年代之前處於頂峰期,在那個時期武術還被賦予了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等各種民間情義符號,習武之人總是能得到額外更多一點的尊重。輔以各種文藝作品為武術營造的浪漫氣泡,武林成了勇者的天堂和正義的化身,遇到管家解決不了的糾紛,民間的候選解決方案就是按照江湖規矩辦,當然也包括用暴力方式解決。當年的武林氣質,在導演賈樟柯的新片《天注定》中亦有所呈現。
武術童話的破滅,自1990年代中國快速進入商品化社會開始,全民下海、賺錢第一更新了人們的思維,打打殺殺什麼的開始被認為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失落的武林就此淡出人們的視野。在此後漫長的20多年裏,“武術無用論”曾引起爭議,一方麵拋不掉作為“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武術曾帶來的自豪感,另一方麵,又不得不承認武術後繼無人的現實。此外,還有一個躲避不掉的命題,武林在過去究竟是貨真價實的存在,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現在當武林確定無疑是個無組織、無領導、無成員的說法後,該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天山武林大會”?
社交媒體上的網民嘲諷“天山武林大會”,可以當成民智開啟後對武林傳說有了理性的認知,但更多是一種自嘲,自嘲自己曾陶醉於一個虛構的武林王國,被一個強大的夢搞得魂牽夢繞。武林神話的破滅是個好事,有助於讓武術、功夫恢複它的本來麵目,該什麼樣就什麼樣,別把一些虛幻的想象寄托於行將消失的形式之上,那是武術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