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每秒20兆”不再是“假寬帶”
國務院日前發布《國務院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幹意見》。《意見》提出,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城市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基本達到每秒20兆比特(Mbps),部分城市達到100Mbps,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達到4Mbps。
要想知道每秒20兆有多快,我們不妨做個對比。以目前主流2—4兆的寬帶,下載一部容量幾個GB的高清電影,需要四五個小時,而如果用20兆寬帶,10多分鍾就能搞定。對於備受“龜速”網絡困擾的公眾來說,2015年實現每秒20兆的消息令人振奮和憧憬。不過,高興之餘,人們又不免有些擔憂,這20兆的寬帶別又成了“假寬帶”吧?
2011年公布的《中國寬帶用戶調查》顯示,我國絕大部分互聯網用戶在使用“假寬帶”,網民使用的實際寬帶下載速率遠遠低於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一般隻有後者的十分之一。同時,寬帶費用標準卻大大高於國際水平。據計算,內地固網寬帶用戶上網1M帶寬每月的費用,分別相當於越南的3倍、美國的4倍、韓國的29倍、中國香港的469倍。一麵是寬帶不寬,另一麵是資費超貴,此消彼長之下,我國寬帶之“假”暴露無遺。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對於運營商來說,按照寬帶的標準收費,卻提供“假寬帶”的服務,讓廣大消費者稀裏糊塗地當了“冤大頭”,顯然違背了行業道德和法律規定。
一直以來,盡管備受輿論詬病,甚至有消費者就此訴諸法庭,“假寬帶”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根治,原因大致有三:首先,運營商處於壟斷地位。目前,中國寬帶資源主要掌握在聯通、電信兩大運營商手中,其他大大小小的運營商隻能從他們那裏購買寬帶,再轉售給用戶,層層轉手之後,不僅帶寬大大縮水,費用也水漲船高;其次,舉證難製約公眾維權。影響網速的原因多種多樣,由此帶來取證難、證據保全難等一係列問題。即使用戶明知用的是假寬帶,也會因為難以厘清究竟是運營商的問題還是用戶自身的問題,從而無法有效維權;此外,法律漏洞帶來監管盲區。在現行法律中,對於網絡暢通保障的具體標準,以及給消費者造成損失後如何認定與索賠等尚無明文規定。無論是行政執法,還是法律訴訟,都因為法規空白、技術手段缺失等原因,難以為“寬帶是否夠寬”、“收費是否合理”、“服務是否標準”討個明確的說法。
“每秒20兆”不能隻是一個美麗的願景。如果不進行配套改革,這恐怕隻能成為假寬帶的延續,成為運營商漲價的借口。對此,有關部門在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必須針對“假寬帶”對症下藥,讓寬帶提速實至名歸。一方麵,徹底打破電信行業的壟斷,形成充分競爭,通過消費者用腳投票,倒逼行業自律。同時,填補虛擬服務管理的法律漏洞,賦予消費者“舉證倒置”的權利,暢通維權通道,讓以次充好、弄虛作假的運營商受到應有的懲戒。
(張楓逸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