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彼此時間成長
開卷
作者:鄧敏
去年中國化妝品大會結束時,我信誓旦旦地對團隊說:“我們必須花一年的時間準備好明年的大會,我們要將每一個細節做到更好。”
然而,沒有喘息地,被時間裹挾著推進了倒計時,無數次早上醒來,想起離7月21日一天天近了,可好多事情都沒做好,一身冷汗。
以前寫開卷,會花一點時間關在書房,東看看西翻翻,讓信息無目的地衝擊大腦,思維碰撞,當靈感聚焦在某個點上,再將所有碎片化的信息圍繞焦點過濾整合,洋洋灑灑一篇文章便誕生了。
而如今,對著電腦,從書房轉到咖啡館,從黑夜坐到白天,一個字一個字往外擠,一篇文章踉踉蹌蹌地出來。不是不努力,寫了六年,江郎才盡,大腦儲備已全用光,沒有時間輸入養分,自然開不出花的芬芳。
問問朋友,在時間麵前,大部分人都感覺倉惶失措,年初計劃剛做,又到了做年終總結的時候。
所有人都感覺時間不夠用,有人埋怨互聯網傳染了快時代病,整天用“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速度就是一切”、“唯快不破”的理論誤導著傳統行業。傳統行業在製造概念上毫不遜色,“連鎖時代”“品類元年”、“麵膜元年”、“原液革命”,化妝品行業突然進入了一個造詞年代,這些基於渠道的概念炒作終究因為遠離消費者而曇花一現,概念的使命是吸引眼球,在每年推陳出新的概念中,不僅令從業者無所適從,更是造成對市場的傷害。
本土化妝品格局已呈現出集中化與多元化的特征,中國城鎮化進程成就了一批本土品牌,差距不大時,同行總會有微詞,今天,同行對優秀品牌已表達出了真正的佩服,這是格局初定的表現。新一輪城鎮化進程將是消費意識的城市化改變,消費需求的細分使得品牌的創建將從各種細分品類切入,這是市場發展的自然規律,並非平地冒出的快速致富的機遇,如果用投機心理去抓品類的機會,傷害的是品類,是消費者對新品類的信任。
萬物生長有萬物不同的生長方式,細分品類是要用時間去雕琢的,它的生長方式應該是細耕耘的方式,在定位的領域精耕細作,化繁為簡,逐步蛻變的成長。同樣,細分品類也需要行業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創建者們靜下心來細心雕琢。1922年香奈爾從ChanelNo.5一瓶香水切入化妝品領域,她是將化妝品當成藝術品精雕細琢的典範。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差距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待時間的態度。
快時代也有慢法則,在“不快不活”的互聯網界,仍然有一些特立獨行的“慢公司”,他們異常專注於某個領域,不做短平快市場炒作和概念炒作,兢兢業業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國內最早被冠以“慢公司”的是豆瓣網,源於豆瓣“把產品放在手上任其自由生長,不刻意加以催熟”的運營模式。
見到《包裝與設計》雜誌社社長黃勵時,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時間對誰都一樣,不一樣的是我們看待時間的態度。創刊40年,黃勵在此工作了35年,一本專業媒體,總共四個人,文章很專業,雜誌不厚,但含金量很高,無限感慨,老派人的精敬與單純,35年從未想過跳槽下海啥的,這是快時代的稀缺品質,令人尊敬。
終於明白,我的焦灼不是時代的問題,是自己對待時間的態度,當然,也希望讀者給予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寫好每篇文章,細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慢成長的包容,化妝品和媒體都是適合慢生長的物種,我們不要走著走著就忘了我們的屬性,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細細雕琢一個產品,一篇文章,然後捧在手心裏等待它自然生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