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不是給劉明的那本書裏麵,關於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力,雖然分了很多個方法,但其本質卻都差不多一樣,比如冥想,比如入定,比如入靜,等等等。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劉明直接選擇了入靜這種方法,他聽過這個名詞太多次,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凡是修煉的都與這個詞脫不了關係,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道家稱之為入靜,而佛教則把它叫做入定,其實本質卻是類似,不過一佛一道對他的稱呼不一樣,做法也有些差異。
雖然劉明才不相信可以成仙作佛,那些太過玄幻,便是曆朝曆代都有一些記載,可除非是親眼見過,不然他是絕對不會相信這些的。
但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力,在這一點上他並不否認。
這萬科博士給他的那本書裏麵說,入靜是指在氣功鍛煉過程中,在思想安靜、意念集中的基礎上出現的清醒,保持意念專一,輕鬆舒適的一種練功境界。
其實劉明之前便早已知道,入靜本身是道家的說法,而隻是單純的擯除雜念,念頭通明,後來才被引入各種氣功修煉之中,成為最基礎的第一步。
劉明並不打算修煉氣功,所以他也僅僅隻需要做這第一步,而在他看來,這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一步。
劉明盤膝坐下,嚐試著按照書中所說方法入靜。眼觀鼻鼻觀心,調整呼吸,使自己的呼吸逐漸均勻下來,讓自己進入一個平靜的狀態。
可沒過多久他就發現,自己不僅沒有能夠靜下來,心裏麵的雜念反而越來越多,漸漸的居然開始感到胸悶氣短,嚇得他趕緊停止了下來。
入靜既不同於一般的清醒狀態,又不是讓人睡去。他並不是讓自己心中什麼都不去想,因為那樣子不就變成了睡覺的呀!
它還保持著自己的意念。意念就是大海之中的船,如果意念也都失去,那麼就失去了所有的掌控力。所以說不能徹底的,放空自己所有的意念,但是又不能太過執著,太過執著就會導致無法進入那種玄之又玄妙就妙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入靜的時候,無法把握自己冥冥之中的那一點念頭,那麼沒多久便會昏昏睡去,可是如果太過執著的話,有可能導致胸悶氣短,更不可能進入那種狀態。
劉明現在就屬於第二種,心裏麵的目的性太強,導致他過於執著,所以才沒過多久便感覺到胸口發悶並且連喘氣都不太舒服。好在他及時醒悟,停滯下來,不然說不定會一口鮮血吐出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確有其事,曾經便有人在入靜的時候,因為太過執著,最後直接一口鮮血噴出。
在那本書中介紹,初學者的入靜,就是要排除雜念,隻要能做到克製雜念,減弱思維活動,不管其程序如何,都稱作是“入靜”。
初學乍練的人,雜念較多,這是自然現象。有些平時不大想起的事情,靜坐時也想起來了,甚至童年中的遙遠往事,也會隱約浮現,曆曆在目。聽到旁人的講話,思想被牽引過去,而且慢慢地惹起很多聯想。
劉明顯然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剛才入靜時,那個他本以為自己早已釋懷的人,她的身影不斷在自己眼前浮現,這也是導致劉明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好在那本書裏麵提到了很多可以幫助人更容易進入到入靜狀態的方法。
劉明在其中選擇了最簡單的一種,那就是默念法,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自我催眠,通過對自己的心理暗示讓自己靜下來。
靜坐雜念較多時可默念一些短小精悍的詞句,一般都是些,不要著急,慢慢來,安靜下來,這些短小精悍的詞語,在心中不斷的反複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從而達到讓自己陷入一種淺層次的催眠狀態。
從而讓自己的思想全無雜念,主觀意識若有若無,耳朵聽見聲音心中卻不起波瀾,眼睛看到動靜卻漣漪不起,這樣子便初步達到了入靜的狀態。
劉明稍微緩解了一下心裏麵的著急,努力將那個長發飄飄的身影從腦海之中趕出去,深呼吸幾下再次開始了嚐試。
隻見劉明盤膝而坐,倒不是說入靜便必須這樣,其實本沒有什麼固定的姿勢,一般都是看個人怎麼舒服怎麼來。劉明個人喜歡盤膝而坐這種傳統的打坐姿勢,原因無他,小時候看的武俠電視劇太多,已經深深的印入了他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