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1 / 3)

致我們終將怒放的青春

夜深了,窗外燈光如醉,窗內寒燈如豆。我獨坐於靜夜中,回味著這幾年的風風雨雨。感覺過去的事情雖如同滄海桑田,可奇怪的是,心中竟平靜如水,不見半點漣漪。

於是,我忍不住失笑。原來,當一個人不再在意成功與失敗的時候,一切就輕快了起來。

2008年5月,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接受上級的命令,趕赴汶川震區采訪,從而開始了一段獨特的試煉之旅和心路曆程。如果說,在進入震區前,我對於這種特大災難的印象還隻是停留在書本的想象中。那麼,當我深入實地,麵對那一處處斷牆殘壁,耳聽著對親人逝去的淒厲號哭,觸目處是一片片血肉模糊……才算是真正領悟到了,在大自然的憤怒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

在那些日子裏,我也從這片廢墟上,感受到了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所迸發出來的力量和勇氣。當然,時至今日,我無須再用過多的筆墨去描繪當時整個中國的抗震救災是多麼團結和給力。今天在這裏,我想說的是,在這場人與自然的“戰爭”中,許多和我同齡,或者更加年少的,被社會上許多人稱為“垮掉的一代”的“80後”、“90後”們,用自己還有些稚嫩的肩膀,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用自己的青春,譜寫了一首壯麗的大愛詩。

那些日子,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團隊和個人,比如:參加抗災的解放軍官兵們,平均年齡不到20歲;進入災區進行心理幹預和救助的醫學院學生,自己就是個大孩子;維持災區治安,進行後援的許多民警剛從學校畢業;此外還有很多自發組織起來的誌願者團隊,他們甚至都還沒有完全學會怎麼照顧自己。

汶川地震後,整個中國社會對於“80後”、“90後”的印像大為改觀,他們不再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成長為能夠繼承父輩們的事業,能夠托舉起中國未來的堅強基石。這也許是汶川地震給國人送來傷痛的同時,也賦予的一份禮物。

而我自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也將自己的熱血灑在了那片土地上,也在自己的青春年華裏,在那邊土地上,綻放出最絢麗的光芒。這便是我最初創作的衝動和源泉,也是支撐我在以後的歲月裏,在麵臨資金短缺,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助的情況下,依然獨立拍攝出兩部真實記錄汶川地震的電影,並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章的動力和原因。而這段經曆,賦予我的更是,讓我在麵對任何的困難時,都能寵辱不驚,以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的態度麵對。

汶川之行讓我學到了很多,學會了真誠,流真誠的淚水,露真誠的微笑,讓心境澄明,叫言行磊落。如此,便不會內疚,不會心傷,不會抱憾;學會了堅強,不怕磨難,不怕殘缺和醜陋,不怕惡言和冷眼。如此,便能坦然處世,讓生命充滿陽光;學會放棄,學會鬆手,學會知難而退,學會在恰當的時機轉身。如此,便是智慧處事,便能少了很多負累,多了很多瀟灑。

六年後的今天,過去的兩千多個日日夜夜,走馬燈一樣地一一在我腦海中回放。感慨依舊,感動依舊,卻已沒有了當初激烈而澎湃的心酸。偶爾恍神,甚至還帶著一份冷眼旁觀別人故事的“漠然”。這心力交瘁的六年,不是該銘記一生嗎?

有人說,夢想的意義,不在於實現的瞬間如何光耀了你的人生,更在於它在實現的過程中,就已讓你的人生漸次豐滿。

故而,於我而言,這些過往的歲月,即便是在青春不再鮮亮的時候,因為這所有的一切,我的生命已無限的充盈。

青春是一種美,更是一種痛,美在可以懷念,痛在隻能懷念。其實,人生也是這樣,物換星移,時空流轉,青春已去,年華不在。但是,至少我們的回味是甜美,是痛楚,是辛酸,是驚喜。感謝上蒼給予我們的收獲,這就是我想把這本《誰的青春不怒放》奉獻給廣大讀者的初衷。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和我一樣的奇異經曆,但青春年華裏那些迷茫、拚搏、陣痛和奮進卻肯定是我們都經曆過的。

謹以此書,獻給我熱愛的、摯愛的、珍愛的、心愛的電影夢想,以及伴隨著我一路走來的所有人和事,還有那些痛苦與創傷、失敗與迷惘、驕傲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