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這一生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其中序齒的有二十四個,實際成人的卻隻有二十個,而在這二十個兒子之中,他最疼的當然是那個被他兩立兩廢的太子無疑,即使後來他做了那麼多的錯事,犯下了那麼多的錯誤,又那麼的傷了自己的心,康熙在選擇繼任者的時候,還是把能否善待自己這個二阿哥,做為了條件之一。
但是讓他感覺最為複雜,記憶非常深刻的,卻是自己的十三阿哥胤祥,這個孩子自小就顯出了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他很早慧,太早慧了,早慧到當比他大的一些阿哥還懵懂的時候,他就已經定下了自己的目標,並且朝著這個目標堅持的走下去,而身為一個皇子所定下的目標,卻是當一個閑散之人。
最早的時候,看著這個兒子明明天資很高,卻堅決不肯努力,康熙是很有些恨鐵不成鋼的,但後來他卻發現,這個兒子其實很不簡單,他有才華,有才能,可是他卻不將其表現出來,或者說,他是有選擇性的表現出來,象武功,象書法等等這樣與治國無關的東西,他是不吝於表現,並且可以象其表現的很好的,而一涉及到政務,他就會馬上收斂起來,當然他也不會把自己表現的全然無用,因為他還有額娘和兩個妹妹要顧呢。
康熙覺得,這個兒子對自己有一種隔閡,自己看不透他,說他對自己沒有敬愛,這肯定不是,他在舍身相救自己的時候,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是一種本能,那是不可能做假的,可就這樣對自己有敬愛的兒子,卻要屢屢要違自己的意,倒不是說他會抗旨,但他的行為,自己卻覺得比抗旨更讓自己著惱。
其實康熙也知道,違自己意的兒子有很多,太子是頭一個,自己在他身上寄托了那麼殷切的期望,親自撫育他,培養他,教導他,為他請飽學之士,在這樣的調教下,他的才學能力也確實是不錯的,可是人品卻成了問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的性情暴戾,對王爵之人也是說揮鞭就揮鞭,又好色,而且還男女不拘,朕賦予了那麼高期許的兒子,怎麼會成了這個樣子?甚至到得後來,他還說出了“哪有一做就是四十多年太子”的話來,他這是覺得朕活得久了嗎?
太子不成氣,大阿哥就更不長進,在明珠的攛掇下,早早的就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太子好歹才學能力都很不錯,大阿哥在這方麵卻是扶也扶不起來,征噶爾丹,朕把話說的那麼明白,讓他聽伯父的話,可是他呢,當著朕的麵兒答應的好好的,轉過頭來就是別一副嘴臉,視裕親王的將令於不顧,將陣前攪得是亂七八糟,氣得福全那麼老實的人,都錄了他的行徑準備回京稟報,也讓康熙不得不提前將他招了回去。
能力不夠,大阿哥的品性也不佳,在一廢太子的當口,康熙這邊剛指責完太子對兄弟全無情義,他那邊就跳出來說什麼“若皇阿瑪不忍心,他何以代為動手”的話來,這是朕還在的時候,他就欲對做了他四十多年的諸君行此殺心,等朕一閉眼,其他的兒子還能得好嗎?所以,後麵的鎮厴之事,朕也不管是真是假,都隻將他圈起來,以省得再在外麵惹事。
還有八阿哥,這又是一個堅決違逆康熙之意的,康熙一再表示他沒資格當儲君,自己不可能把帝位傳給他,他卻就是癡心不改,義無反顧,非要在這一條道上跑到黑,任你辱及他的額娘也好,責訓他的福晉也罷,這把椅子他是說什麼也要爭,在自己把話說得死死的,沒給他留一點兒餘地之後,他總算是接受自己不可能當上儲君了,轉個頭卻把十四阿哥推出來了。
推出來就推出來吧,帝位傳給誰還是由康熙自己說了算的,縱觀違逆自己之意的兒子們,除十三阿哥之外,其餘的都是要爭帝位的,或明爭或暗爭,或極力表現,或隱忍低調,隻有胤祥,他違自己的意,卻是不想當儲君。
康熙看出了自己這個兒子有才能,隻是有些不太願意表現出來,這與其他兒子全然不同的表現,讓康熙覺得很新奇,就時時將他帶在身邊,並用各種方法逼著他施展出來,在早先的時候,他是會順著自己之意的,可是等到後來,康熙才明白,十三阿哥會順著自己的意,那是因為他要討自己的好,以便為他的兩個同母妹妹安排一個比較好的歸宿,等他們安排好了,他就直接甩手撂挑子了。
而十三阿哥撂挑子的方式,尤其讓康熙惱怒,他居然用糟蹋自己身子的方式,難道自己這個阿瑪就這麼讓他視為猛虎,居然寧可纏綿於病榻,也要躲開,而自己能看透這個局,還是緣於那個他避之惟恐不及的差事,或許因為這是他準備為自己所做的最後一個差事,所以他雖然任職的時候時候很短,卻進行了不少改進,其餘一個小暗器的原理,就和他用來傷自己的強弩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