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具有地方特色、研究性的歌曲分析與創作教學(1 / 2)

具有地方特色、研究性的歌曲分析與創作教學

論壇

作者:趙旭超

歌曲藝術形式簡單,形象生動,易於傳播,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作為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歌曲分析與寫作課程》,對於即將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學生來說是其應具備的專業技能。近年來,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這門課程中西方的作曲技法內容不斷補充完善,體係逐漸完整。如何打破傳統的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法,分析、創作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優秀歌曲作品,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西方作曲技法,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研究性的歌曲分析與創作教學,已成為歌曲分析與創作課程改革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高校歌曲分析與創作課程的現狀

近年來,有關《歌曲分析與寫作》的教材頻繁出版麵世,由於作者知識結構、創作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雖然對教材章節順序的安排有不同程度的調整,不同教材之間存在側重點不同,深入程度不同,但實質上內容大同小異。通常分為歌詞、歌曲的音樂主題、歌曲的曲式結構、歌曲的整體寫作與鋼琴伴奏、多聲部歌曲的寫作等幾個方麵。從教程的體係及其內容來看,存在以下兩個方麵的問題。

1、對本土原生態民歌認知嚴重欠缺

雖然教材的前言中強調要突出民族性,但是教材中所采用的例子多為西方經典的藝術歌曲以及近現代、當代國內優秀的藝術歌曲和創作歌曲,很少涉及到本土原生態民歌,這是一個嚴重的缺陷,課程知識體係的安排應當注重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把握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層體驗。

2、側重講授。研究性不足

從課程的知識體係來看,教程注重的是歌曲分析,雖然在作業欄中有安排練習,但是沒有提供範例、練習指導以及相應的音響。加上師範類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很容易導致教師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的講授上,這種注入式的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製約了學生歌曲創作靈感的激發以及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如何開展研究性教學呢?美國吉米·卡庫裏斯著,伯克利出版社出版的《流行歌曲寫作教程》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教程中不再是知識點係統地羅列,每一節課有一個知識點,針對相應知識點運用不同的技法去創作,提供相應的音響,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總結。此外,還提供相應的律動音響讓學生創作,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充分體現了學習過程的研究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那麼對於教師來說,如何運用民族民間的音樂素材,尤其是原生態民歌的運用,使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顯得尤其重要。

二、原生態民歌在歌曲分析與創作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實踐中口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歌唱形式,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把原生態民歌運用到歌曲分析與創作中去,開展研究性的教學,將會使青年一代對於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創新產生重大意義。

1、具有地方特色和較高的文化價值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民歌。它由人們口頭即興創作,用方言的形式來演唱,並以口頭傳授的形式得以傳承,有著很強的地域性,它是當地人們生活各個方麵的真實寫照,真實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感情,是大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這些反映瑤族文化的曆史長歌、寓言故事、神州傳說、生活知識、生產鬥爭、戀愛情歌的民歌,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2、加深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體驗

原生態民歌是人民群眾在勞動生產和生活娛樂中產生的民間歌唱藝術形式。在高校的歌曲分析與寫作中引入原生態的民歌素材,通過對當地原生態民歌的分析,對於了解當地人們的勞動、生活以及習俗,加深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體驗有著重要的意義。

3、加強原生態民歌在高校的傳承

將原生態的民歌引入到高校歌曲分析與創作課堂中來。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人類音樂文化傳習地的高校,除了要承擔傳承民歌等非物質文化的義務,還應承擔培養保護非物質文化專業人才的義務。

在課堂之餘,還可以通過采風,進一步向民間音樂家學習,加強本土文化的認知,推進理論的創新。此外,通過對原生態民歌欣賞、分析、改編,甚至是具有地方特色歌曲創作的方式,將原生態音樂融入到高校歌曲分析與創作課堂當中,盡快解決高校教育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認知嚴重欠缺的現狀,將本土原生態文化的保護和高校教育的傳承結合起來,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高地,注入新鮮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