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因為聯合起來後,人們可以從別人的教訓中得到借鑒,將別人的經驗收為己用,增強自己的實力;再加上在集體中,互相競爭的氛圍會刺激人不斷前進,享受成功讓人覺得無限榮耀,在這種情況下,習慣的力量幾乎能夠登峰造極。毫無疑問,要想使天性中的美德不斷發揚光大,就要先建設一個井然有序和紀律良好的社會。當然,國家與好的政府僅僅是已經成形的美德的傳承者,而不是播撒美德的播種者。更為可悲的是,這種最有效的工具,眼下被用在最不值得的事情上了。[51]

談韜晦——沉默使別人無法得到任何探悉秘密的機會

韜光養晦,是弱者所需要的智慧和策略。而強者有過人的智慧和膽識,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所以沒必要掩飾自己。在政治中,韜晦是一種自我保全的防禦之術。

塔西佗曾說:“裏維婭[52]兼有她丈夫的智慧和她兒子的深藏不露。”這句話是在說:她的謀略來自奧古斯都·愷撒,她的韜晦來自提比留斯。塔西佗又說,當莫西阿努斯[53]建議韋斯帕斯[54]進攻維特利烏斯[55],並取而代之時,他這樣說:“我們所麵對的敵人,既不具有奧古斯都的神機妙算,也不具有提比留斯的深藏不露。”由此可見,謀略與韜晦的確屬於兩種不同的素質。對此二者,我們應該認真加以辨別。

假如一個人具備塔西佗所謂的那種政治藝術,那他必須有深刻的洞察力,能夠適時判斷什麼事應當公開做、什麼事應當秘密做、什麼事應當若明若暗地做,並深刻地了解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而他本人,必定是一位通曉以退為進的韜晦之術的高手。

要是一個人不具備這種明智的洞察力,又將自己掩飾得過於徹底,以致在應該講話時也畏畏縮縮,這就將他的軟弱暴露出來。君子坦蕩蕩,強者通常具有光明磊落的精神以及能謀善斷的能力。他們就像那種訓練有素的良駒,懂得何時可以速行,何時應當轉彎。這類人不僅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坦率,還懂得在何時保持沉默。由於人們的一貫信任,就算他們因不得已而有所隱瞞,也不易被識破。

一般來說,韜晦之術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即沉默。沉默使別人無法得到任何探悉秘密的機會。

中策即施放煙幕,轉移注意。也就是說,可以適當暴露事情中的部分信息,以便掩蓋真相中更重要的那部分。

下策即散布謊言。也就是故意設置假相,掩蓋真相。

關於上策,經驗表明,善於沉默者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並被譽為“具有牧師的美德”。守秘密的牧師肯定有機會聽到更多的懺悔。有誰會願意對一個多嘴多舌的人敞開心扉,或者披露隱私呢?如同真空能吸收空氣一般,沉默者能了解很多人深藏於內心的隱密。人性使人隻願意把心事傾訴給那些他認為能保守秘密的人,進而減輕自己的心靈負擔。因此,善於沉默的聆聽者總能獲得更多的隱私。

另一方麵,不管在肉體上還是在精神上,赤裸裸的暴露總是令人害羞的。那些善於沉默的人,往往顯得更加具有尊嚴。從這個意義上說,善於沉默也是一種修養。我們不難發現,那些饒舌之輩都是些空虛可厭的人物,他們不僅議論知道的事情,而且妄加談論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俗話說得好:“善於沉默既是處世之道,也是修身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沉默之術不僅表現為節製語言,而且還包括控製表情。通常在觀察人的時候,最微妙的顯露內心的地方,莫過於其嘴部線條。表情是內心的首要敵人,其引人注意和泄露秘密的本領勝過語言千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