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的蒼白與無力
編者的話
作者:孫全勝
劉震雲編劇、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一九四二》正在上映,把一座山放到了中國人的心口上,沉且痛。
《聖經》說,迦南(古地名,今約旦河和地中海之間)是“流著奶與蜜的地方”。
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可是,如果上帝斷定迦南“流著奶與蜜”,那麼中國中原地區流著的就是牛初乳、羊初乳和蜂王漿,該中國人發笑。
但是,換一個角度,中國人又笑不出來,比如到電影院看《一九四二》,或者查閱1942年河南大饑荒資料。
雖說從隋唐開始,特別是宋代,江南的農業生產力、商業活力徹底釋放出來,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河南始終是中國最大的糧倉之一,至今占到中國糧食產量的十分之一,占到小麥產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吊詭之處在於,河南一方麵是一個大糧倉,一方麵又在中國人的普遍認知裏貧窮、落後、愚昧。馮玉祥曾比較北方與四川:北方一個縣城隻有一家肉鋪,而四川一個縣城有七八家肉鋪。他得出的結論是:北方窮,四川富。
但有一個數字馮玉祥不了解,從清朝立國到清室遜位,四川每年上繳國庫稅銀60萬兩,河南則要上繳稅銀290萬兩,而且河南的徭役更是數倍於四川。
富饒的土地也可以民不聊生,蓋因孔子所說的“苛政猛於虎”。
從已知的資料看,1942年河南大饑荒,直接原因就是國民政府1938年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黃河水奔湧而下,河南、安徽和江蘇的44個縣受災,89萬人死亡,1200萬人逃亡。
有人認為,為了抵禦日軍,炸開花園口是戰略防禦的必要措施。但也有人對此質疑,淹死了近百萬中國人,並沒有阻止日軍攻打武漢的步伐。
專家、學者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作為當事者的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是什麼態度呢?首先,蔣介石、國民政府聲稱是日本軍隊炸開了花園口大堤;其次,拂去塵土,當曆史真相浮出水麵,蔣介石到死也不承認是他下命令炸開花園口大堤。
蔣介石的態度耐人回味,無形之中,也把為其辯護者置於或多或少的尷尬境地。
1938年黃河水肆虐中原,造成的生態災難和影響極其深遠。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足球尚未職業化運作,河南足球隊到武漢比賽,足球場裏武漢球迷為河南足球隊喝倒彩:“河南叫化子,滾回去!”而上海人,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歧視當年逃難而來的蘇北人,所謂的“上隻角”與“下隻角”之分也。
《青瑣高議》是一部宋代誌怪、傳奇小說集,除了創作,作者劉斧還抄錄了一部分前人著作。劉斧抄錄說,隋煬帝為了炫耀國力強大,塑造國家品牌形象,下令用五彩絲絹,把冬天西安城裏所有的樹木都點綴起來,葉綠花紅。不承想西域商人竟嘲笑說:中土果然富庶,隻是人不穿綾羅綢緞,讓樹穿。
誰都想讓自己有個好形象,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有個好形象。可是,放到特定的曆史時空裏,忽然讓人感覺菲利普·科特勒等大師們的城市營銷理論、體係蒼白而無力。
漫長曆史形成的認知,哪裏是短期內的城市營銷、地域營銷所能改變的。
生命,寂然而來,杳然而去,來於塵土,歸於塵土。而自我尊重、相互尊重產生於意念和信念,沒有尊重,生命的意義何在?《一九四二》,重溫的不僅僅是苦難,而是對人性的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