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比武奪帥(1 / 2)

“大哥,現在農民軍已退,下一步你打算怎麼走?”張翠山向察罕發問。

農民軍雖是走了,但是新河城是義軍通往大都的一道關隘,若是不加強防守,指不定哪天哪路兵馬再打過來,還是件頭疼事。

“城牆加高加厚,再多派士兵駐紮,我就不信那幫扛著鋤頭的家夥能打破城池!“察罕這次本是平叛的大元帥,哪知初戰就中了張士誠的埋伏,重傷落敗而歸,而張翠山甫一到新河城就立下大功,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退了兩路大軍,心裏有些不舒服。

“朝廷發下來的糧草並不多,僅能維持四萬大軍三個月的,你看是不是製定點規律,以緩解後勤的壓力?“張翠山是個務實主義者,開動幾萬大軍打仗勞民傷財,朝廷的國庫裏又沒多少油水,實在是經不起折騰。

“那你有什麼好主意?“察罕冷然問道。他隻通兵事,不懂民生,隻知愛兵,不知愛民。張翠山說得深了他不懂;而說得淺了,又傷人自尊,覺得自己的智商被張翠山給侮辱了,這不是瞧不起自己麼?

“小弟的意思是來一個精兵之道,三十五歲以上的,身體有病或殘疾的,除了百夫長以上的統統退役,隻留兩萬精兵,這樣一方麵固然可以減少軍費的開支,剩下的那一部分人還可以組織起來修護城防,間接也減少征用民夫,少給百姓增加負擔。“張翠山深入淺出地給察罕解釋道。

“現在情勢嚴峻,黑水軍和張士誠部雖然退了,可是韓山童部和湖北的徐壽輝蠢蠢欲動,一旦縮減兵馬,抵之不住怎麼辦?“察罕嫌兵少了不夠打仗。

“難道人多就能打勝仗麼?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我想你比我更懂。“張翠山歎了一口氣又道:”現在朝廷的財政吃緊,朝廷大員捐出的錢財養四萬兵都吃力,百姓可想而知,不能再給他們增加負擔了。“

“哼!朝廷裏那幫吃糧不管三的家夥個個富得流油,可是一聽說捐錢就個個哭窮,若是他們肯拿出一半的家產出來,養活十萬大軍幾年都沒問題。“察罕也是個憤青,對朝中大員深有不滿。

“若是個個都像大哥一樣傾其所有,那這個世道早就太平了。“張翠山很是認同察罕這句話。

“在新河城駐軍是肯定的,如今農民軍的兵馬已是接近百萬,單憑這四萬兵隻能堅守城池,我不同意裁軍減員!“察罕對張翠山本來就有成見,幹脆一口拒絕。

“大哥知道多少百姓養一個兵麼?“張翠山有些無奈,幹脆給察罕算一筆賬。

“本帥不知!“察罕整日裏除了練武就是打仗,哪裏懂得這些。

“若是放在平時,是三戶百姓養一名騎兵,到了戰時就要加倍,換句話說,朝廷出動四萬騎兵的話,那就是有二十四萬勞力辛苦勞作,才能維持其供給。“

“再加上長途跋涉,兵器更新,城池重建,甚至還要再翻上一倍,而且這個數目還隻是保守估計。“張翠山遞給察罕一個你懂得的意思,不排除有些人中飽私囊。

“自至正十一年起,天下農民軍起事者不斷,概因百姓實在是沒有活路了,這才揭竿而起對搞朝廷,如此能製定一些安民、利民的政策,誰願冒著殺頭的危險造反?“

“你說得是有些道理,可惜為時已晚,就算朝廷現在開始為民謀福,韓山童等人的氣候已成,他們會心甘情願地解散農民軍,不跟朝廷為敵麼?“察罕深知人性的貪婪,到手的權利哪有輕易放回去的道理,起碼韓山童沒有這麼高的覺悟。

“如果天下安定,百姓衣食無憂,那起事造反的隊伍就會大大縮減,若是仍有不知進退之輩,就要麵對我大蒙古鐵騎的征伐,誰也不能說咱們的不是!“張翠山也不全麵反對征討農民軍,隻是想以懷柔為主,比如說山東的黑水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尚不知自己就是黑水軍的靈魂人物,程峰一見是他立馬退軍,甚至還威脅著張士誠也退回江浙,還道韓山童、徐壽輝之輩亦是如此。

“那就是了,目前形勢未明,本帥還是不能采取你的決策,待得熬過這段時間再說吧!“察罕來了個拖字訣,實際上還是否決了張翠山的建議。

二人俱是認死理的主兒,這一番談話不歡而散,誰也沒能說服誰。

傳到底層,四萬丘八更是議論紛紛,張翠山雖然也有一定的威信,救了新河城的三萬大軍,可是察罕卻是老牌的蒙古軍將領,在軍中的地位根深蒂故,支持者較之張翠山自然是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