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武當(2 / 2)

武當山原名太和山,雖是由真武大帝在此飛升而名,但真正將武當山發揚光大,名動後世的卻是眼前這位修為冠絕當今的一代宗師。流傳千古的武當派此時仿佛一個剛出世的嬰兒,張三豐立派之初,收徒卻是極為嚴格,首重人品,其次是悟性,不似其他門派般門規森嚴,卻又重了一個“俠”字。

“俠”字出自於江湖,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俠的存在。然主要是由官家所養,為他們的利益服務,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言不合,便即動手!

早年的“俠”與武俠中的俠意義可謂大不相同,這一點有近於士,但區別之處是“士”以為主公出謀劃策之用,而“俠”則充當保鏢和為主公剪除異已,甚至不少重義之士在主公身敗或身亡之後,自發地擔負起撫孤的重任,意圖他日東山再起。

武俠世界裏的“俠”,相對簡單了一些,他們大部分擺脫了對官家的依附,有的還不恥於官家勾結,以此為大忌。自命清流,維生的手段也千奇百怪,或授武於徒或依靠名山名川,類似於後世的旅遊景點或收租於鄉農;也有利用某宗教的名頭吸引世人諸如少林派了。

在早先以強者為尊的世界裏,名氣越大,功夫越強、占的地盤多的門派勢力就越大,畢竟拳頭才是硬道理,至於稱霸江湖,則是書者為了製造矛盾而展開的一條看似不能成立的線索,畢竟一個門派是不可能永遠強勢的,隨著時間的變遷,盛極而衰是天地之道,須知剛極易折,木秀風摧的道理。任何一個時期,都不允許一個門派獨大,除非他沒有爭雄之心。

武當就是這樣一個傳承了道家無為思想的門派,夫不爭,惟萬物不與之爭,隻有這樣才可以在高手林立的名大門派虎視眈眈的環境中迅速成長起來,一躍而成為繼少林之後崛起的又一個超級大派,並隱隱有後來居上之勢。

同時“俠”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又是息息相關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一代大俠郭靖就是此中的典範。在這個意義上,他超越了古代的俠和今時的俠,並把俠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英雄!試問,一介布衣,國難之時承擔起了救國救民的千斤重擔,明知不可勝卻不離不棄直至戰死,真可謂是為國為民的古往今來“俠”中第一人!

張三豐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便是郭靖,有人講,他和郭襄佳偶難成,是以愛屋及烏。實則不然,與郭襄關係密切的頂尖高手大有人在,卻怎不見張三豐佩服其他人呢?哪怕是昔年飛石擊殺蒙哥的楊過,張三豐也對其不置可否,更遑論黃藥師、一燈、周伯通等人,歸根到底就是因為郭靖的經曆、人品深深地感動了至少是那個時代所有的武人。

“俠”以武犯禁,任何一個統治階級都不允許一個不屬於自己統治的武裝力量強大到自己都無法控製的地步,不亂還好,若是大亂,隻怕自己的地位也會動搖。是以“俠”為官府所不喜,而‘民不與官鬥’也適用於俠,縱觀武俠,無論是巨著還是一時隨意之筆,少有俠兵相拚的局麵,形勢所屈,縱然個人的武力值再高,對上千軍萬馬,失敗也是一個沒有絲毫懸念的結果,是以各大門派會嚴格約束門下弟子,不可與官府對敵。

‘倚天屠龍記’曾對此有過一段特殊的隱喻,比如說明教和六大派之間的對比。明教之中大多是性情豪爽,大度之人,雖是不拘小節,但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絕對是站得住腳,元軍生靈塗炭,最早起義的是明教的組織,而最終埋葬元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也是以明教為首的起義軍。幾乎是與此同時,各大派聯合起來,為了一些義氣之爭甚至是無中生有之事,以此為借口去討伐大部分教眾在征戰的明教,彼此之間還勾心鬥角,冷嘲熱諷,卻自詡為光明磊落的名門正派。

遍觀全書,能稱得上‘俠義’的隻剩下武當一派,後來實力雖隱隱可以和少林分庭抗禮,但始終沒有膨脹的野心。顯然這一切離不開張三豐的教導,試問,在這樣一位心胸廣闊、藝高蓋世的大宗師領導下,武當派能不欣欣向榮、日益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