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論三教(2 / 2)

李元嘉停頓了一下,看向孫思邈問道:“道長知道道教真正產生與什麼時間嗎?”

“殿下說笑了,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便有了道教。”

李元嘉衝孫思邈搖了搖手指,道:“道長此言差矣,春秋戰國時期那是道家的產生時期,如兵家墨家一般的存在,而不是道教。道教真正確立是在東漢。”

“東漢?”

“對,東漢。在東漢時,張陵在四川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同時吸收某些原始宗教信仰、巫術和神仙方術等創立了道教。道教才開始真正的成為宗教。”

“想不到啊,老道學道一輩子,現在才知道道教竟然誕生在東漢。”

“孫道長,其實嚴格的來說你是屬於道家,而不是道教,你信奉的道家的思想,並不算完全的道教中人。”

“殿下此言何意?”

李元嘉沉默一會,道:“這個說起來太複雜,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說如果你是佛教中人,你必須要守清規戒律,不貪淫、不嗔怒、不殺生、不吃肉等等,你還要有官府的度牒,受到官府的管製。若你隻是信佛,你守不守清規戒律,吃不吃葷,嫖不嫖娼是你自己的事,佛門和官府也不會過問。你是佛教之人,便要受到佛教教條的約束,你也能享受佛家的一些權力。”

“先不談這個,我再說說佛教,佛教起源於印度,外來的印度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當時人們隻把它看成神仙方術的一種,佛教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不能不向當時占有支配地位的儒家靠攏,並在哲學思想上依附於“老”“莊”和玄學。”

“三國時期,大批印度和西域僧人來華,從事譯經、傳教的工作,這為以後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的廣泛傳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南北朝時,由於佛教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視,印度佛教經過改造以後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逐漸在民間紮下根來,並取得重要的發展,至現在時代達到了鼎盛,形成了許多具有民族特點的中國佛教的宗派和學派。”

李元嘉說完,停下來給孫思邈思考的時間,過了半晌,孫思邈才道:“可我們道家講無為講今生,佛家講因果講來生,儒家講三綱五常相差千萬,怎能說三教一家呢?”

“如果完全相同,他就不是三教了,而是一教了。就像一棵樹,有樹根,有主幹,有枝幹樹葉。但正是如此才組成一棵完整的樹。佛道儒正是這棵樹上的不同部分,這也是我所說的紅花白藕青蓮葉,三教原本是一家的根源。”

“道說始,佛言終,儒為中庸!以秩序為若,道家創造,儒家完善,佛家遵守,故三家不同!三家各為秩序而同為秩序是為相同!道家分陰陽,陽道顯宗全真,陰道隱宗妙真。儒家有陰陽,陽儒顯宗孔儒,陰儒隱宗孟儒。佛家存陰陽,陽禪顯宗如來佛,陰禪隱宗彌陀佛。道教之反乃上善若水陽奉陰為,儒教之反乃循循善誘後發先至,佛教之反乃物極必反以身作則。此反為不反而反,是為同而不同!三教一家,道家證修,儒家證守,佛家證悟,所證為心,是為不同而同。”

“孫道長如果仔細看過各家經典的話,你會發現各家會用許多的相同之處,就算有不同之處,亦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老子亦化胡為佛,孫道長拜拜菩薩又有何不妥?”

“殿下所言有些道理,但恕貧道不敢苟同。在貧道看來,道就是道,佛就是佛,佛非道,道非佛。”

“道長可知太極否?陰中育陽,陽中含陰,陰陽相濟,可稱太極。若道家是太極的陽麵,那麼佛家則是太極的陰麵,儒家如那條彎曲其中的線,平衡著太極的黑白陰陽。”

“殿下所說恕貧道不敢苟同。殿下知日月否?若把道比作太陽,儒比作月亮,那麼諸子百家則是天上的星辰,星辰之光豈可比擬日月耶?”

“道長你這是強詞奪理。你可知這天上繁星比太陽大者熾者不知繁幾,若真的來講,太陽比若星空猶如微渺一粟之於滄海。諸子百家之法兵兩家自古長存,亦不弱於道儒兩家。自南北朝起,佛家借老子化胡為佛之名迅速發展,今不弱於道家已。世上無長盛不衰之花,晝夜交替,黑白轉換,自古以來從未變過。”

“殿下說笑了,熾陽煌煌威於天,道亦如此,亙古長存照於世間,縱使白雲變蒼狗,滄海成桑田亦不減其半點玄奧之處,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殿下著相了。”

李元嘉笑了笑,“既然孫道長不想談此,那我說說道長敢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