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李世民不止一次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最後都被長孫無忌勸住了。李恪終究不是嫡子,又不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所以長孫無忌堅決反對,雖然最後還是立了李治,但是,就此、長孫無忌恨上了李恪。
李元嘉認為李恪當不上太子的原因很多,但總的來說有一下這幾點:
第一:自古以來立嫡不立庶子。李恪身份雖說高貴,可再高貴也不是嫡子,所以李治擁有第一繼承權。
第二:擁有兩朝皇室血脈,雖說身份極其高貴,可卻受李唐皇室的忌憚。
第三:長孫無忌的反對和忌憚。當時魏征、杜如晦身死,房玄齡、高士廉病重。長孫無忌,諸遂良的大權在握,掌控文官集團。太宗深怕立李恪後長孫無忌等人會政變,所以最後還是立了李治。李世民的決定不僅直接導致李恪的身死,也為後世的李氏子孫幾乎帶來滅頂之災。
太宗數次欲立李恪,導致長孫無忌對李恪非常忌憚。長孫無忌這個人,早年因為投奔李世民四處征戰,又替他策劃了奪取皇位的玄武門之變,再加上後來他的妹妹嫁給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對他十分信任,先後冊封他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司空司徒和中書令等重要官職,可以說是手握大權,位極人臣,再加上她皇後的哥哥的身份,更是有恃無恐,完全把持了朝政。在李世民想要立李恪為太子的時候,他擔心長孫一族的榮耀可能會遭到威脅,表示激烈的反對,同時堅決支持自己的妹妹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晉王李治。因此與李恪產生了嫌隙。
高宗即位的第三年,發生了駙馬房遺愛等人的謀反事件。他授命處理一代賢相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謀反案,這原本跟李恪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對此懷恨在心的長孫無忌認為這是除掉李恪的好機會。房遺愛也知道長孫最恨的是李恪,為求免一死,他竟然汙蔑說遠在地方任都督的李恪也是共犯。心知肚明的長孫將計就計,於是他誣陷李恪也參與了此次謀反案,乘機把李恪屈打成招,一並處死,還把李恪的四個兒子全部流放嶺南,把李恪的同母弟弟李喑也貶為庶人。李恪之死,震動了朝野,史書上說:“海內冤之”,天下人都為李恪抱冤。李恪臨死時,大罵長孫:“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宗社有靈,當不久族滅。”
李元嘉看完後歎了口氣,不得不為其悲哀不已。客觀地看,李恪的一生是充滿悲情色彩的,他才華出眾,像極了李世民,深得太宗喜愛,卻因為出身過於高貴而不能繼承皇位,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而這個“悖論”是無解的,除非李恪謀反,兵諫上位。否則他注定與皇位無緣。李恪死的時候三十四歲,在人生中最燦爛的年華中死去,不得不說他自己的悲哀,亦是大唐的悲哀。
但是現在一切都還沒有發生,一切還來的急改變,李元嘉默默地在心底對自己道。
看著滿天的繁星,李元嘉又想起即將隕落的杜如晦。想起杜如晦他又想起他派人去找的孫思邈。孫道長啊孫道長,希望你能及時趕來長安啊,如今杜如晦的命可全都握在你的手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