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登基稱帝(大結局)(2 / 3)

趙風知道,劉協隻是被曹丕等人推出來的由頭。

曹丕等人不同意,劉協就算想投降趙風,又有什麼用,根本沒人會聽他的。

何況,劉協想投降的消息,都出不來許都皇宮。

趙風沉吟了一下:“你去找徐庶,讓他去見見子使者。”

哨騎對趙風一拱手:“喏!”

完,便轉身退出了中軍大帳。

這種情況,趙風自然不適合直接接見劉協的使者。

所以讓徐庶去打頭陣,打探那邊的情況,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片刻後。

徐庶走進中軍大帳,對趙風行了一揖:“回稟主公,許都斷糧了!”

“根據使君所言,曹操是因為飲食不善,又操勞過度,導致頭風發作,最終病故。”

趙風聽後,也是感慨不已,沒想到曹操是這樣死去的。

沉吟了一下:“他們投降,有什麼要求沒?”

徐庶搖了搖頭:“沒提什麼要求。”

接著話鋒一轉:“都已經斷糧了,還能提什麼要求?”

“再拖延個三、五日,許都城內,還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

趙風沉吟了良久:“劉協畢竟是劉漢的子。”

“以我現在的身份,接受劉協的投降,隻怕不太合適。”

“我意,讓士兵每運送些許糧食進入許都,吊著許都城內軍民的性命。”

“然後回洛陽接受袁耀的禪讓。”

“之後以帝王的身份,來接受劉協的投降!”

“元直以為如何?”

以許都的情況,就算趙風想分給百姓多一些的糧食,也會被曹軍給搶走。

所以還不如一視同仁。

反正也就苦個一、兩個月,起碼能保證,不會餓死人。

徐庶對趙風行了一揖:“如此,大善!”

其實趙風想的,除了所謂的身份不合適以外,也是考慮到了以後的影響。

因為這樣一來,之後流傳出去的法,便是趙風剛一登基稱帝……,許都子就投降了趙風。

這樣一來,趙風就顯得更加的正統了。

三後,趙風便帶著虎營、豹營,離開了許都城下,啟程返回了洛陽。

又一個月後,趙風在洛陽皇宮,接受袁耀的禪讓。

再半個月後,趙風祭拜完地,正式登基為帝!

因為都是禪讓過來的,國號依然是漢,沒有變動。

年號則進行了修改,廢除經常更改年號的製度,以後年號統一為新漢年。

之所以叫新漢年,第一個表示的,便是趙風新立的王朝,算是一個新生的大漢。

另一個意思便是,王莽當年也是從漢平帝孺子劉嬰手中禪讓過來的帝位。

而王莽當年建立的國號,便是新。

所以新漢的意思,也算是把新朝算了進來。

為了模糊這個概念,又讓人大概知道這麼個用意,便沒有從王莽的始建國元年算起,而是把孺子劉嬰的居攝元年,漢平帝的元始元年,都計算了進去。

而原本應該是代表趙風的新漢元年,也被趙風改成了新漢二零八年。

與趙風心目中另一套計算年曆的公元二零八年,剛好相符。

趙風這麼做,並不是故意要把年號弄的與公元年曆一致。

而是有著第三個意思,便是想告誡後世子孫,孺子繼位的結果,可能就會被類似王莽這樣大權在握的人篡位。

這方便趙風,日後新立一些,關於繼承人選的製度,也算是防範於未然。

然後便當著眾人,派出使者,分別前往馬超與白文所在地,表示趙風認可了馬超的涼王之位,與白文的秦王之位。

讓他們二人,分別上書,表示願意稱臣,奉趙風為帝。

之後新增了親王、郡王、縣王,三個王爵爵位。

親王,顯而易見,便是趙風親族的王爺,隻有八個固定王爵,擁有少量兵權,不世襲。

郡王,是屬於異姓王的,可世襲。

要求便是他們自己去奪取非漢地的地盤,算是鼓勵那些有野心的世家、豪強,去對外侵略。

對王朝的穩定,好處頗多,可以分掉不少野心家惦記帝位的心思,又能間接削弱各個世家、豪強。

畢竟戰爭打的就是資源消耗,一但戰敗,一切都化為烏有。

另外,也算是給了一個另類的晉升通道,那些有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想法的人,便可以去那些地方發光發熱。

趙風這種舉措,也不算新創,而是把周製修改了之後,專門弄出來的。

因為縱觀古代曆史,也就隻有周朝,擴張的土地最多。

同時趙風以山海經的名義,把世界大概地圖傳了出去。

因為山海經裏的地理位置,經過研究山海經的學士走訪,發現並不適用於漢朝的地理位置。

所以趙風這麼,還是擁有一定的可信度。

至於想要反駁趙風法的人,你先走遍全世界再吧!

剛好,趙風對於目前世界各地,分別是什麼朝代,也不太清楚。

用山海經地理位置來代替,可以完美的去解釋。

至於縣王,那就是縣侯的進階爵位,屬於大漢內的正常王爵,隻世襲三世,如果沒有新立大功,便會削為縣侯。

兩者實權差矣不大,主要就是王爵會更高貴一些。

這種情況,大漢就有,隻是很少很少,算是特殊的侯爵。

趙風算是把縣王明麵化了。

比如平原郡鬲國、樂安郡益國、齊郡昌國、琅琊郡繒國、汝南郡宋國、魏郡涉國、中山國安國等等,這些都是縣國。

最後,自然是大肆封賞。

其中趙雲被封為武王,屬於親王。

另外七位親王,暫時空缺。

趙雲兼領驃騎將軍,張遼被封為車騎將軍,典韋為衛將軍。

這三人,不管是軍功,還是資曆,都是當之無愧。

至於大將軍之職,暫時空置。

另外,前將軍為華雄,右將軍為張郃,左將軍為文醜,後將軍為周倉。

這裏是根據軍功來定的。

華雄當初幾次孤軍深入曹操腹地,沒有華雄的牽製、破壞,不定趙風早就敗給了曹操,功勞不用多。

而張郃與文醜,則是分別拿下了不包括潁川郡的豫州地區、青州部分地區、徐州部分地區,與兗州的泰山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