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黔陽縣治,梁至唐曰龍標。唐開元間,江寧王少伯由中秘謫遷斯尉,因以龍標名。縣有樓,曰芙蓉。相傳少伯送辛漸,賦詩餞行其中。文采風流,照耀千古。
樓在縣境,本朝《一統誌》載之,不言其地,或莫知其處所。乾隆間,前縣令葉公夢麟於郭東築亭,仍其名施圯。流俗相沿,遂指為樓之故跡。
餘思黔陽自漢置鐔成縣,迄今二千年,官於斯者,不知凡幾。少伯之前,未聞有為之先者;少伯之後,未聞有為之繼者。而少伯獨以龍標名,是龍標之地以少伯而彰,則少伯遺跡之在龍標者,烏可聽其湮沒而不傳。
歲癸酉,餘承乏茲邑,蒞政之暇,與二三都人士謀複建之。尋前人植亭廢址,低窪迫隘,無山水林木之美。既非唐時之舊而蕞爾之土,又不足以著名勝愜遊觀。爰改卜於城西香爐岩,其地背郭臨江,依林踞阜。軒豁呈露,洵勝境也。僉議曰善,遂捐產為倡。邑庶士聞之,鹹踴躍樂輸,鳩工庀材,諏吉始事。
餘親為經理,因地勢之高下,準布置之疏密。正者為樓,高者為亭,拱而翼者為廊,綴其旁者為室。繚以長垣,固以石闌。層磴穿雲,飛甍插漢。
登眺則群山拱翠,倪視則萬木交陰。潕水自北來環其下,澄潭委波,驚濤湧雪。帆檣出沒,洲嶼瀠洄。為一邑之巨觀,複千載之古跡。使昔日文酒清歌,流傳宇內;旗亭畫壁,著為美談。煥然複見於今,雖少伯之風流餘韻,足以感動千百歲後之人心。而邑之人士能酬金助力,趨事赴功,以克成盛舉。又以見黔陽民俗之厚,為能不忘其初也。
樓成於嘉慶乙亥孟秋之望。縣令閩南曾鈺為之讌飲以落成之,並記其事於石是役也。董其事者,廣文陳君學奎、王君垣;縣尉郭君開望;紳士向子方誠、謝子光楚、唐子世遇、向子其昌,例得列名。
曾鈺(-1831),字石友。閩南人。嘉慶十八年(1813)癸酉,任黔陽縣令。擇黔陽西城外香爐岩創修芙蓉樓。嘉慶二十年(1815)乙亥中元節,芙蓉樓落成。後改官江西南豐。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曾石友刺史卒於郴州任。
芙蓉樓唱和詩序
長沙黃本驥虎癡
柳子厚謂"邑有觀遊,即為政之具,蓋以祛煩滌塵,非有高明遊息之所,不能理達而事成".況前事者,後事之師。其人已遠,其跡猶存。不為修葺而詠歌之,非獨山川失潤,抑且取法無由。雖鞅掌簿書,其視以玩,替政者奚異。
唐詩人王少伯由江寧丞謫龍標尉,小說家載其以琴書自隨,"命蒼頭拾敗葉供爨",及"洞蠻長跪乞詩"數事,僅與"旗亭畫壁"同為風雅之宗,若無意於政事者。然以琴書自隨,其嗜好可知;拾葉供爨,其清操可知;洞蠻乞詩,則邑中文秀之士,其翕然向化又可知。
蓋子厚所謂"清寧平夷,恒若有餘;亂慮滯誌,無所容人",吾於少伯徴之矣,豈僅以詩人目之哉?
黔邑東關,舊有芙蓉樓。相傳為少伯送辛漸處,其地原在唐潤州(今鎮江府治也)。蓋少伯丞江寧時事,後人因其謫宦來此,建樓存跡。
嘉慶乙亥,曾石友刺史鈺知是邑,由城東徙今地,有詩文紀其事。地據雄、潕二水之交,有石屹立,有樹森陳,曠如奧如,二者鹹備,誠觀遊之勝境也。
見田明府宰黔三載,邑中祠、廨、橋、道,煥然一新。理事之勤,近日罕有。因見斯樓之榱棟傾欹,丹漆駁陊,慨然修複。憑欄遠眺,適足以祛煩滌塵,為高明遊息之所。自為七律四首,以落其成。又於重陽日,招集幕僚子侄及邑人之仕隱而文秀者,為登高之會,亦自為五律四首。邑中鈔稿傳和者,凡數十人,得詩若幹,首彚為一帙,將付諸梓以誌。一時唱和之盛,而屬序於餘。
餘謂少伯詩意"冰心、玉壺",明府誠足以當之。其不以勤政而廢觀遊,尤得子厚所謂"理達、事成",為邑民之福音者,豈獨青山明月寄意篇章,足與古人爭能,而為時髦所宗仰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