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交媒體,媒體服務企業的下一個機會嗎?(1 / 1)

社交媒體,媒體服務企業的下一個機會嗎?

總編簽字

作者:賀勵

與企業的朋友聊天,聊著聊著大家把話題聚焦在社交媒體如何能幫助企業進行市場營銷的話題上。一個朋友問:他經常在類似Facebook、linkedin這樣的社交媒體上,感覺人家的社交媒體是很多個圈子的聚合,在其中你會接受到很多正向的東西;反觀中國現在比較牛的社交媒體,基本上成為垃圾語言的集散地,不太適合企業產品和公司理念的推廣和傳播,換言之無法在社交網絡上形成一個圈子,聚攏人氣和傳播正能量。

我給他做了一些解釋:

社交媒體是很適合企業軟性內容植入的。也就是說,在廣告形式已然日暮西山的今天,企業能否利用好社交網絡這個銷售武器,將會對企業的銷售產生直接的影響,尤其是B2B企業。一般來講,B2B企業的中大型目標客戶基本上都在銷售部門的名錄上,難度不在於發掘,而是怎麼影響並把產品銷售出去。如果有一個online的群,潛移默化地將前景、機會、技術、應用、服務等理念傳遞給客戶,再一步步幫企業洗腦,那成單的幾率就會變得很大。而恰恰,第三方的社交媒體平台適合做“洗腦”的工作。

微博的形式不太適合企業的理念、產品、品牌營銷和推廣。原因很簡單,微博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被大V綁架的媒體。因為它是媒體,自然就有傳播的屬性。在媒體內容中,八卦世俗、聳人聽聞、半黃半黑的往往最吸引眼球,也最容易引來眾看客等追捧,但這類內容沒有“營養”。嚴肅的、行業的、小眾的往往受眾窄、反響差被漸漸邊緣化,起不到設計的效果。而且,微博的發布+轉播的形式,造成重要內容很快被翻頁了,在一個特定、小眾群體裏形成熱議的可能幾乎為零。

微信群的模式似乎更適合作為企業社交媒體傳播的平台。

在新經濟營銷名著Jeffrey Moore的《跨越鴻溝》中,將新技術經濟企業對於目標客戶拓展分成五大類別:創新者(技術狂熱者)、早期采用者(遠見者)、早期大眾(實用主義者)、晚期大眾(保守派)、落伍者(存疑者);同時,市場劃分對應為早期市場—主流市場—晚期市場。在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或者說在創新者、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眾之間會有一個巨大的鴻溝,絕大部分的技術創新型企業都是跌進這個鴻溝裏摔死的。原因是,當你的產品經曆了前兩部分消費群體驗證之後,需要經曆一個主流消費群體的需求轉變,換言之這個鴻溝是因為早期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主流市場的消費群體之間有著非常大差異。

再看微信,果斷地將企業級公共賬號的通知功能限製在每24小時發一條,就是希望將微信打造成一個個人之間交流的公告平台。微信的發展方向一定會成為越來越多的社交圈子,大家在自己不同的圈子裏遊走。圈子將會涵蓋你的所有愛好、需求,占據你的所有碎片時間。但同時,你也在無形中被聰明的各個圈子的“意見領袖”巧妙地利用。

媒體,你做好準備成為這個意見領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