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恐怖襲擊案的三大教訓(1 / 2)

巴黎恐怖襲擊案的三大教訓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孝泉

2015年新年伊始,巴黎連續發生三起血腥慘案,17名無辜者死於非命。1月7日上午,兩名黑衣蒙麵男子攜帶AK47步槍和火箭筒,闖進《沙爾利周刊》辦公室向工作人員開槍,造成12人死亡。兩天之後,兩名凶手才被警方擊斃。8日和9日,巴黎再次發生兩起暴力襲擊事件,造成5人死亡。調查顯示,這三起連環襲擊案有內在關聯,三名凶手相互呼應配合,並且同國際恐怖主義有直接聯係。除了複雜的國際背景外,巴黎的連環槍殺案也凸顯了當前法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暴力恐怖常態化

根據媒體披露的細節,1月7日發生的恐怖襲擊案具有明確的目標,即襲擊《沙爾利周刊》,槍殺該刊主編、漫畫作者和編輯。創刊於1970年的《沙爾利周刊》是一本政治諷刺刊物,其諷刺對象大都是政界領袖,其中以諷刺漫畫最為搶眼。這在崇尚“自由”的法國並不稀奇,但它對伊斯蘭教諷刺挖苦的做法卻惹來了麻煩。

此次發生的連環恐怖襲擊案件並非孤立事件。最近幾年法國暴力恐怖事件接二連三。2014年聖誕節前夕,法國第戎和圖爾兩個城市先後發生恐怖襲擊事件。2012年到2013年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恐怖襲擊事件。這些事件無論是集體預謀行動,還是“獨狼”式襲擊,都表明暴力恐怖已成為威脅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安全的嚴酷現實。

暴力恐怖常態化對歐洲的安全和反恐係統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巴黎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幾名歹徒竟然能攜帶重武器出現在市中心大開殺戒,並且在藏匿和周旋了兩天之久才被擊斃,頗令人意外。這兩名凶手都有前科,早有備案,如此也能擺脫警方監控胡作非為。何況這次槍殺案並非完全的突發事件,恐怖分子早就發出了死亡威脅,警方也給主編安排了24小時貼身保鏢,但是最終連保鏢和被保護者一同被殺。這一係列匪夷所思的細節表明,法國反恐部門的防範能力仍需加強。法國總理瓦爾斯也公開承認,反恐部門的工作“存在瑕疵。”

“言論自由”被推崇到極致後果堪憂

巴黎慘案發生後,法國知識界、新聞出版界反響強烈,均對事件遇難者表示悼念,對凶手的暴行予以譴責。法國知識界認為這次慘案侵害的是新聞自由,威脅和打擊的是法蘭西的價值觀,因而不能容忍。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譴責談話中明確表示,這起案件是“針對言論自由的野蠻行徑。”

法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這一價值觀念在法國知識階層中根深蒂固,針砭時弊、指點江山是法國作家和記者最受推崇的社會使命。這次槍擊案中遇難的沃林斯基是法國最著名的漫畫家之一,被認為“最具有敏銳觀察力和幽默感。”他把枯燥複雜的時事政治用諷刺幽默的方式揭示給讀者,一針見血、淋漓盡致。因此,沃林斯基在讀者中影響力巨大,法國政府曾授予他最高榮譽嘉獎——榮譽軍團勳章。

在強烈譴責襲擊者的凶殘並充分肯定遇難者職業操守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這場慘案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教訓。《沙爾利周刊》的口號是“我們的目標是嘲諷一切”,因此他們一貫認為沒有不能說的話,沒有不能嘲諷的人和事,把“言論自由”推崇到了極致。但這種做法也遭到一些媒體人的批評。他們認為,《沙爾利周刊》沿襲的是法國的一種媒體傳統,即極左思想和激進甚至有時接近下流的言論相結合。還有人指責《沙爾利周刊》的極端做法是為了增加銷量的商業炒作。法國政界也對《沙爾利周刊》的一些極端做法表示異議。2006年,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公開表示,“任何可能傷害他人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之事都應避免,行使言論自由應該本著負責任的精神。”2012年9月,時任法國總理埃羅認為:“什麼事情過火就欠妥。法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幽默也有它的自由空間,但如果有人感到他們的信仰受到了侵害,認為有超越法律界限的行為,就要訴諸法院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