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末民初揚州宅園功能特征與布局模式特色研究(1 / 3)

清末民初揚州宅園功能特征與布局模式特色研究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張理暉 張月

摘 要:在分析清末民初揚州社會經濟結構特點、社會階層及相互關係的基礎上,以官員、商人、文士三類城市主導群體的宅園為典型案例,分析比較其功能特征與布局模式,歸納探析揚州宅園藝術特征與揚州文化內涵,以期為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為當代城市宜居空間的設計與表達提供資料借鑒和理論參考。

關鍵詞:清末民初;揚州宅園;功能特征;布局模式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1870 ~1930), the society is full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tirring thoughts and cultural colli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Yangzhou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ree leading groups of the city such as officials, businessmen, scholars during that time, the paper analyses these people’s gardens separately as typical cas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es the layout artistic features of Yangzhou home Gardens ,and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Yangzhou culture, so that to protect and 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a good way,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living space design so that to reflect the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Yangzhou home garden;features;pattern characteristic.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3-92(5)

1 清末民初揚州社會經濟與文化狀況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1870 年—1930年),以英國為龍頭的西方國家對非西方世界的經濟侵略和勢力擴張令後者難以抵擋。被納入世界經濟圈的中國雖淪為西方工業產品的傾銷地,但仍保持了食鹽的自產。揚州作為曆史悠久的商業城市、曾經的經濟貿易和金融中心,雖地處上海的輻射圈內,且為清代兩淮鹽運使司及民國兩淮鹽運使署的設置地,但經濟總量大幅下滑,經濟生產仍延續著傳統商業經濟模式[1],鹽業、錢業、河運、小農經濟與手工服務業、城市居民生活消費依然是商業經濟的主體。當時占居民比例6%左右的鹽商及錢商住在揚州城區,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宅園的建造。同時,揚州本土文化中曆來蘊含著濃厚的崇文尚儒之風,文化消費仍然是清末民初揚州城市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寄居於寄嘯山莊的著名畫家黃賓虹曾在信中向友人感歎:“聞七百餘人以畫為業外,文人學士近三千計”①,顯示出揚州文化土壤的深厚與容量的博大。自有清至民初,管理鹽務的兩淮都轉鹽運使均由文人出身的漢官擔任。作為官員階層中的主導力量,他們 “晝了公事,夜接詞人”,一方麵向鹽商募集經費用於城市建設與民生改善,一方麵結交文士、興修書院和學堂, 在“有鹽同鹹” 的理念下,將揚州社會中三股主導力量有機結合,發揮著城市在經濟、文化及民生建設方麵的功能[2]。因此,清末民初揚州社會中的主導力量由政府官員、以鹽商和錢商為主體的商人、文人學士及藝術家三類群體構成,而這三類群體的宅園在體現清末民初宅園功能與布局模式方麵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 三類宅園功能特征與布局模式特色

2.1 官員宅園功能與布局模式特色

2.1.1 官員宅園功能特征

2.1.1.1 文化功能得以傳承

自公元五世紀的南朝劉宋至民國初年,來揚任職的曆代官員大都樂於結交當地文士[3]。如《揚州園林品賞錄》對夢園主人、光緒年間兩淮鹽運使方浚頤有如下描述:“性嗜吟詠,故園中文酒之會盛極一時”。民國初年,國會議員王子衡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的紅葉山莊亦文風暢奧:“ 每屆秋時,鄉邦孔筱山、蕭畏之、張丹斧、宣古愚、餘繼之諸名士,鹹集於此,作詩酒之會,極一時之盛。”[5]可見清末民初時期的官員宅園除具有宜居、宴請等基本功能之外,還承載有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

2.1.1.2 抒發情誌的功能日趨減弱

表1中統計了21座建於清末民初時期的官員宅園名稱和布局模式。從中可知清末建造的宅園多以意境抽象的古詩詞為名,著意表達宅主寄情山水的舒曠心懷和隱逸情誌。由辭官退隱的何芷舠建於光緒九年(1883年)的“寄嘯山莊”,即取名自東晉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文詞;另外如 “倦巢”、“退園”,在抒發宅主“退隱”、“倦歸”的個體情誌背後,無不蘊含著家國敘事的深刻內涵。而民國初年建造的官員宅園,則更多以宅主姓氏冠名,反映出官員的家國情懷日趨減弱。

2.1.1.2 西方建築原素的融入與創新

政府官員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一般較為深入,因此,表1內的寄嘯山莊、吳道台宅第、王伯齡故居內均建有受歐式風格影響的大型建築,但其借鑒與創新的理念和手法卻各不相同,反映出當時基於本土文化的、對西方建築藝術的理解和選擇視角多種多樣。官員宅園既體現出融合中外建築文化、體現時代思潮方麵的創新功能,又折射出揚州本土文化中開放包容、獨立創新、崇新尚奇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