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保護傳統村落中的政府作用
特稿
作者:仇保興
摘 要:我國傳統村落發展演變曆史悠久,傳統村落具有高等的旅遊資源,是循環經濟的有效載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農村社會資本的有效載體,是華僑和港澳台胞的文化之根,同時也是我國國土保全的重要屏障。鑒於傳統村落以上六方麵的功能,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各地政府應科學決策,積極作為,避免出現模仿城市的新農村、盲目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虛假的生態移民搬遷、法規缺乏,保護資金不足、基層政府不作為等問題。
關鍵詞:傳統村落;功能;保護;政府;問題;對策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in our country have a long history. It is not only with high tourism resources, but also an efficient carrier of circular economy; it is a basis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 efficient carrier of rural social capital; it is a cultural root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compatriots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meanwhile it is an important barrier of land conservation of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six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local governments shall make scientific decisions and take active actions dur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voiding the following problems: new villages imitate cities, construction land is blindly increased or decreased, ostensible ecological emigration, lack of regulations, insufficient funds for conservation, and nonfeasance of basic-level govern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function; protection;government; problem;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3-04(4)
我國政體結構的巨大優勢之一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因而被稱之為“舉國體製”。這也意味著各級政府一旦錯誤決策,就可能集中力量辦錯事。傳承了數千年的我國鄉村文明及其文化遺存極為脆弱,一旦破壞就不可再生。當務之急是充分認識傳統村落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糾正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幹部破壞傳統村落的錯誤觀念與政策,更要防止少數基層幹部打著“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的旗號來破壞城鄉協調發展。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正能量,履行好各自的保護曆史文化遺產、讓人記得住鄉愁的職能,為子孫後代留住鄉村記憶和寶貴的村落文化遺產。
1 傳統村落的功能與保護工作成績
我國村落發展演變曆史十分悠久,中華先祖幾千年前以村落這樣的聚落形式定居的時候,許多西方國家還處於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時代。我國鄉土聚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選址體現天人合一,利於生產、便於生活,布局講究倫常禮製,建築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非遺往往活態傳承數百年以上,保護這些傳統村落實際上就是保護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各級政府尤其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村落價值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總體上來看,傳統村落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1 高等的旅遊資源
作為具有世界上最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國家,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遍布著眾多形態各異、風情各具、曆史悠久、傳承深厚的傳統村落。它們鮮活地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和曆史的記憶。傳統村落承載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築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以及古代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總之,每一座有傳統文化的村莊,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比如說有的村莊座落在山環水抱、茂林修竹之中,與周邊的自然要素巧妙的融合,形成了人類理想的聚居地。這些村落在空間布局上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上,往往是構思巧妙,經曆數千年的傳承,包含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縣的蒼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國文房四寶於一體,既有利於農業生產生活,又寄托著先人天人合一、耕讀傳家等美好的願望。從國際城鎮化發展規律來看,當大部分人居住在城市時,鄉村的田園風光、傳統文化就會成為稀缺的資源,就會成為不斷增值的寶貴低碳資源。
1.2 循環經濟的有效載體
我國是世界上農耕文明傳承曆史最悠久的國家,傳統農業一切來自於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去,對大自然幹擾是最小的。當前,我們提倡的循環經濟,其實就是要向傳統的農耕文明進行學習,向原始的生態文明汲取經驗和知識。傳統村落使農民能夠就近就地進行耕作,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能夠把當地的土壤、地質和耕種技藝有機的結合起來,培育出許多具有地方風味、獨特的傳統產品。比如西湖龍井、宣城白蓮等成千上萬的地方名品,都是我國優秀的農產品的代表,而這些優質的農副產品,都是以傳統村落為載體的。國際上通行的地域商標也證明了與傳統村落密切結合的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模式,是一種高效的農業載體。法國的城市化前後自然村落數量一直保持在35萬個,與這些自然村落密切結合的各種農副產品,都成為了走向世界的名牌,比如著名的香檳酒,就是香檳的主產區家家戶戶生產的發泡果子酒。比如法國有幾千種不同品牌的奶酪,也是與不同的村莊緊密聯結在一起的,甚至有一些品牌奶酪直接用當地村莊命名。由此可見,要發展我國傳統的優質農產品,提高附加值,必須從保護和整治傳統村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