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尋找·失落·尋找·失落(1)(2 / 2)

終究沒有說出來。

大膽說聲我愛你

有一天搭美國朋友的車出去,他上幼兒園的小兒子坐在後麵,不但用腳踢前座的椅背,而且尖聲怪叫,吵得我頭都要炸了。

更糟糕的是我這位朋友,會冷不防地對孩子大吼:“閉嘴!”因為開車,他不能回頭,看來就像是對我或對著高速公路在喊,害我神經更緊張了。

妙的是,他不但喊“閉嘴”,而且會接一句“我愛你”,成了“閉嘴!我愛你。”

“你這是什麼意思?既然罵他,叫他閉嘴,又要說你愛他。”我好奇地問。

“我是有道理的。”他一笑,“以前我隻喊閉嘴,後來有一天人家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居然說:‘我爸爸叫我閉嘴。’我想想不是辦法,在孩子印象裏,我好像隻會喊‘閉嘴’,為了改善他的感覺,所以在罵完之後,一定加一句‘我愛你’。”接著轉過臉問我,“你平常跟孩子說‘我愛你’嗎?”

我支支吾吾地點了點頭:“……說,當然說。”心裏卻想,天哪!我好像從來沒對兒子說過“我愛你”。

直到三年前,我的兒子寫了一本《尋找自己》,裏麵談到他在叛逆時期,有一次被我罵了之後,把我送他的玉佩狠狠砸在玻璃板上,玻璃裂開,把手割傷了。我衝進去,以為他要割腕,把他抱住,滾倒在地上,不斷地對他說“爸爸愛你!爸爸愛你!”

我才發覺我說過“爸爸愛你”,是在那麼驚恐的情況下喊出來的。

那一幕還清晰地浮在眼前,當我看他雙手流血、渾身顫抖的時候,我還能說什麼?我能罵他嗎?還是跟他說一番大道理?

什麼道理都沒用,隻有一個道理最是道理——“爸爸愛你!”

無論我們對孩子的責難與寬恕,或孩子對我們的責難與寬恕,不都是因為愛嗎?也都能在“我愛你”當中得到化解嗎?

這世上有什麼比“我愛你”更能包容的話?隻是為什麼我們總開不了口,說“我愛你”?

最近讀到一篇有關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報導。

這位從小喜愛戲劇,後來雖然做了麵包師傅,仍然參加電影編導班,終於在東京影展獲獎的導演,提到他拍《春花夢露》的靈感,其中有一段得自他的祖父。

熱衷政治的祖父,認為太太應該是待在家裏的女人,總以一種近乎“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牽手”。

直到有一天,妻子中了風,不能再行動了。老祖父突然改變態度,回頭照顧老妻子。

他騎著腳踏車載老妻子去雜貨店看電視,喂老妻子吃飯,還為老妻子洗澡。

林正盛說每次祖父為祖母洗澡,祖母都會掉眼淚。他猜想,這會不會反而是祖母覺得“今生最幸福的時刻”。

於是,他用這個題材,也可以說用這個“省思”,拍成了《春花夢露》。

這確實是個值得省思的事,尤其對我們中國人而言。

我們都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可是有幾人,真真正正,對著他們說出心聲——“我愛你”?

我們會用唱的,在母親節唱:“母親、母親,我愛你。”

我們會用寫的,在父親節卡片上寫:“爸爸,我愛你。”

我們會用吼的,對孩子瞪著眼睛喊:“你知道這都是因為我愛你嗎?”

我們會用英文說“I love you”,好像換一種語言,就能減少尷尬,比較不會“不好意思”。

甚至總說“我愛你”的情人,在成為老夫老妻之後,再講“那句話”,就成了肉麻。

記得前兩年,看過一個漫畫,畫上妻子問丈夫:“你愛我嗎?”

“愛呀。”丈夫從報紙後麵抬起臉答。

“你真的愛我嗎?”太太又問。

“愛呀!”丈夫看著報紙答。

太太還不滿意,又追問:“你確實愛我嗎?”

丈夫突然狠狠地放下報紙吼道:“愛呀!”

這個漫畫真是活生生地描繪了身為中國人的老公。

不錯,把“我愛你”掛在嘴邊的洋人,可能有些是假的。但如果你永遠不說,又怎麼可能是真的呢?你雖然可以用行動表現,在妻子有一天病重時,熬湯送藥、幫她洗澡;在父母有一日病危時,跪在床前傷痛欲絕。

隻是,那一刻是不是晚了呢?

最近,在一個寒冷的夜晚,看到一個溫馨感人的聚會,有火炬,有燭光,有屏幕上映出勇者的畫麵。憔悴的洪萬生,緊緊握著孩子的手,懷念他深愛的妻子彭婉如。

逝者生前的畫麵,是那麼清晰,讓人難以相信她居然會在某一日開完會,走出飯店,就再也回不來。

她的丈夫沒有林正盛祖父幸運,因為那位祖父有機會照顧風燭殘年的老妻子。

事情來得太突然了,突然得竟趕不及讓至親的人見上最後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