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中國搶“遺產”?(1 / 1)

和中國搶“遺產”?

專欄

作者:陶短房

日前韓國國土海洋部宣布,在聽取專家意見後,決定將暖炕當作最新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一些韓國媒體援引韓方專家的話,稱暖炕技術是“傳統住宅建設技術中唯一流傳至今使用的技術”,並將當今流行的地熱采暖技術“認祖歸宗”。由於韓國一些報道援引相關人士稱,中國也會認為暖炕技術屬於自己,因此“從搶先的原則韓國必須加快申遺速度”。這不免又讓人聯想起近10多年來真真假假的“中韓申遺之爭”。

世界文化遺產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ICH),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二屆會議2003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規定,“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自2001年至今,原則上每兩年申報一次,每個國家每次僅能申報一項,但實際上執行並不嚴格。

韓國就是典型“破例”:13年間倘按前述“規矩”,韓國最多可申報7項世界文化遺產,且還不一定都能獲批,但實際上這13年間,僅獲批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韓國項目,就有16項之多。

由於韓國和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許多禮儀、典範和習俗都源於中國,又存在不少相互輸出、共同發展的文化遺產,因此這16項“申遺”中,許多都和中國有某種程度的淵源。如韓國最早申遺成功的“宮廷宗廟祭祀禮樂”(2001年),實際上是在“藩屬文化”期間,中國明代帝王向受“郡王”封號的朝鮮王室頒賜的,被東亞文化圈公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宮廷祭祀禮儀傳統;2005年中遺成功的“江陵端午祭”係以“節慶”名目申請,而這個“節慶”的源流,則是中國古老的端午節習俗,端午祭“申遺”成功被中韓部分媒體和網絡哄炒,一度引發“屈原變成韓國人”的一片驚呼;2013年韓國高調推出的重點中遺項目一一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則被部分中國媒體、網民百般調侃,認為是“把中國人的泡菜也據為己有”;此次的暖炕,自然也免不了這個俗。

當然,有些中韓網民、甚至部分媒體爭搶對掐得不亦樂乎的“申遺”,最終被證明不過是以訛傳訛,如“風水”、“韓(中)醫”、“春節”、“漢字”等都是如此,這些有的不過是韓國某些協會或學者個人的一廂情願,被媒體或網絡片麵炒作放大,有的則是無中生有,是好事的兩國網友故意捏造出來“吸引眼球”和“聚集口水”的。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從官方到民間,普遍將“中遺”當作文化產業和“搖錢樹”來開發,幾乎從第一次“申遺”起,這一思路就貫徹始終,這種思路表現到“中韓中遺之爭”中,一方麵會顯得“牽強附會”,另一方麵則不免給人以“惟恐不鬧大”的感覺一不管爭的結果如何,這樣做在客觀上都會讓“申遺”項目名聲大噪,吸引更多關注和人氣,而這本來就是韓國申遺的根本目的。

其實,ICH的“申遺”意在保護,並非給予申請方“獨家專利”,且既鼓勵多國聯合申報,也不反對一國申報後其它國家補充申報,如韓國2010年中報的“海東青訓鷹”,聯合申報國多這11個且申報成功,中國本身也有和他國聯合申報成功的先例。

中韓兩個近鄰間文化源流相近,曆史上相互學習、交替輸出輸入提高的文化遺產比比皆是,如占據中國“四大發明”半壁江山的造紙術和活字技術,就曾在發展中和韓國的高麗紙、鉛活字技術相互印證、反複糅合、共同提高,被視作東方瑰寶的扇子,也係先從中國向韓國輸出團扇,又從韓國向中國輸出改良品種一一折紙扇的“重疊發明”,正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上ICH原本就不是“爭專利”、“搶正統”的項目,而是側重於保護,兩國民間為“中遺”掐得口水橫飛,原本並無意義。但正因為“申遺”在中韓間,一開始便被架上“商業開發”的戰車,加上民族自尊心的膨脹和對撞,網絡的助推效應,目前這種“螞蟻打架”般的“中韓申遺混戰”,便稀裏糊塗、莫名其妙地被反複翻炒起來,且短時間內恐無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