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與黑山族和睦相處的魯凱族 、阿美族,也落井下石,出兵攻打黑山,土司孫耀圖帶領部族屢戰屢敗,已有放棄故土的想法,與部族頭目商議要撤離黑山,向屏東平原遷徙,投靠“卑東國王”羅惺忪。
平原地區,那是大的部族才有能力紮根,小的部族居住在平原地區,會被其他少數民族欺淩,很快就會被其他民族強行吞並。想讓一個部族保持血統,隻有居住在荒蠻的原始深林裏。
土司孫耀圖投靠“卑東國王”羅惺忪,等同於滅族,就算過了這道坎,將來黑山族的命運注定會很慘。
部族頭領對土司孫耀圖提出的“遷徙計劃”,都表示反對,暗流已在黑山族內部湧動。
黑山族頭目偷偷聚集在一起,商議著大事。這些頭目或多或少手中都有私兵,戰敗之後,對土司孫耀圖產生極大的不滿,成王敗寇,土司孫耀圖既然把黑山族帶向死亡。那就隻有自我救贖,重新推薦一名土司,新的土司就會從他們中間產生。
眾人把目光射向“家政”於榮穀,他是土司孫耀圖的大舅子,手握二百多名私兵,隻要他肯出頭,新一代的黑山族土司,就是於榮穀。
於榮穀看著眾人殷切期盼的目光,露出殘忍的獰笑,說道:“諸位請放心,我們是共存共榮,既然孫耀圖背叛大清,我們也不能講親情,我已派人去和清軍談判,知事徐秋生給我寫了一封信,你們先看一看。”
“旗長” 於榮粟接著說道:“諸位請放心,我姐理應殉葬,無論怎麼說孫耀圖是土司嘛,沒理由讓我姐繼續活下去。”
傳閱一封信的部族頭目,聽見這句話,紛紛在點頭,於氏兄弟大義滅親,才會讓他們信服。
燈火昏暗,黑山族頭目歃血為盟,拜在於榮穀腳下??????
土司就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大首領,在土司統轄境內,土司自行任命官職,其職務有總理、家政、舍把、旗長、親將、總爺、峒長、寨長等職。這些職務一般都由土司家族成員擔任。
土司對中央政府交納的方式為不丈量土地,不編丁口,其納賦稅定額,主要是土司歸附時,自報認納之數。
清代,從雍正皇帝開始加重對民族地區賦稅的征收,把它作為王朝增加經濟收入的手段,作為土司接受中央王朝統治的一個重要標誌。
從雍正王朝開始,土司的賦稅額度定數,並有所增加,遇到閏年,還需加征。土司不僅要向朝廷繳納賦稅,還要負擔屯兵所一部分糧餉,並規定了各土司的負擔數額。
土司在政治上接受中央王朝的印信,在經濟上享受減免賦稅的優待。中央政府對土司執行寬鬆的賦稅政策,減負優待,或因天災,或因戰事,或為示恩寵。
但很多土司依然想著老黃曆,明朝時他們過神仙一樣的日子,雍正皇帝太過苛刻,加重他們的賦稅,讓他們好日子一去不複返,內心早對大清離心離德。再加上與台灣鎮總兵劉明燈有些過節,這才使得以卑東族為首的一些生番背叛了大清,引狼入室,迎接日軍進入台灣。
一些生番在民族危難關頭投靠日本人,卑東土司羅惺忪還接受日本天皇的冊封,變成“卑東國王”。
不利的消息一個個傳來,卑東族人在大武山戰敗,羽翼族領地同樣被清軍包圍,羽翼族土司魏校團怕是凶多吉少。
土司孫耀圖坐如針氈,散盡家產,還想與清軍戰鬥到底,向日軍中將西鄉從道求救,可沒見一個日軍進山。
長子孫祖傅興匆匆走入大廳,撫胸施禮道:“父親,清軍使者帶著土司魏校團的人頭,來了!”
“什麼?土司魏校團的人頭!”土司孫耀圖忿然站起,士可殺不可辱,清軍欺人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