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回民來講,獨立比生命更重要,董誌原周邊地區,都被回軍掃蕩的破敗不堪,許多被回軍搶掠來的貧民百姓,在大義“反清!反壓迫!”的感召下也紛紛拿起武器,加入回民起義的行列。
造反派都是這樣擴充隊伍的,大多數加入造反行列的百姓都是被逼的,滿清用苛捐雜稅逼迫百姓賣兒賣女,讓窮苦百姓有了理由造反。同樣造反派用槍杆子頂著人腦袋,讓人造反,壯丁在現實麵前和巧舌如簧的人鼓動下,絕大多數人會走上造反的不歸路,少部分壯丁會瞅準機會逃跑。
當然自覺自願的造反行列的人也有,但絕對不會超過二成,人都有惰性,把大義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隻占極少數,要不關公就不會成為關帝了!
困擾中國幾千年的人口大爆炸就來一次大清洗,而後自我消化,殺死一批人,通過開疆辟土,來突破極限。幾千年中國曆史就是這麼循環往複,戰爭就是人口突破極限的衍生品。大清朝因生產力的進步,紅薯的產量突破極限,每畝可以達到上千斤。紅薯和土豆兩種高產農作物讓貧民百姓在大災麵前也還是能活下來,所以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十幾年國家動亂不止,但老百姓也能活下來,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饑荒。若是沒有這兩種高產農作物,大清早就完蛋了。貧苦人民雖然困苦,飽嚐戰亂之苦,但沒有形成明末時那種餓殍遍地,湖南一個省皆反的盛況。
那種老百姓簞食壺漿迎接王師,是大清政府蒙騙世人的花招。同樣人民載道歡迎回軍,迎來解放也是吹出來的意淫。三晉地區,城頭變幻大王旗,回軍、哥老會義軍、流民軍、清軍誰都不是好鳥,當然清軍相比較而言還是算好的了,特別是左宗棠親帥的楚軍。要知道救濟地方百姓,隻有大清政府會做。
回軍開倉放糧,隻是大甩賣,帶不走就送人,甚至燒毀。不事建設的回軍,把地方設施毀壞殆盡。把大清占領的地區當做獵場,名曰:打糧!
打糧可不是替敵占區老百姓收割糧食,人丁也是一種糧草。非常殘暴,曆史上遼國人叫打穀草。
老百姓隻要有口飯吃,誰會提著腦袋過日子。認了一百多年的君父突然變成反動派了,變成人人喊打的老鼠,是人都轉不過彎來。接受造反有理,也要有個過程,隻要下苦功夫,鐵杵磨成針,慢慢的這些被抓來的壯丁,就變成死心塌地的民族主義者。循環往複,這些壯丁變成老兵,也會加入抓壯丁的行列,造反派就是這麼變成全民皆兵。
戰爭無所不用其極,敵我雙方為了贏得勝利,使出各種手段,有卑劣、有惡毒、有大義、有感召、有收買,最多就是殺戮。一般隻需以一種眼光看就行,敵人就是卑鄙無恥,我方當然是正義的象征。戰爭就是殺人遊戲,哪來的好人,隻能矮子裏拔長子,比較而言,認可一方是正義的象征,隻看結果即可。若是打破沙鍋探尋到底,血腥的戰爭,讓人變成殺人犯,誰都不是好鳥。
對於五帥陳琳和七帥馮君福來講,他們是在為民族獨立而戰,他們給予其他民族的苦難,正是千百年以來,其他民族給他們烙上的傷痕,千百年來的仇恨,今朝還予昔日的主子。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情結,想要發泄時就能從曆史上找出根源,就像漢人痛批滿人一模一樣。
在這個民族生死關頭,他們絕不會後退,更不會投降。勇陽府城的百姓,得到五帥陳琳和七帥馮君福的恩惠,這才在動亂的年代活到現在。整座府城同仇敵愾,就算清軍是蝗蟲一樣飛來,回軍也要把清軍徹底消滅,這塊土地是屬於回民的,領土保衛戰,守衛家鄉讓回軍充滿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