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李鴻章的大嘴巴(3 / 3)

“臣附議!”翁同龢大跨步走出來,長須飄飄,滿臉正色道:“稟皇上、兩宮太後娘娘,徐桐所言極是,切中我大清命脈,聖人有雲: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故此聖人所謂自強不息才能救國,我大清地大物博,隻要安於靜,把內亂掃除,蠻夷不足為患,不能一波未平再生波瀾,那是亡國之舉啊。還望皇上、兩宮太後娘娘明察。”

“微臣也有話說!”李鴻藻翻身跪倒於地,不等翁同龢退回原來的班列,就用一種哭腔大聲道:“稟皇上、兩宮太後娘娘,臣以為恭親王、李鴻章、丁日昌所請萬萬不能答應。我大清立國百餘年,雖有危難降臨,但依舊屹立不動,堅如磐石,就是因為靠綱常維係至今。國人安於本鄉本土,學子熟讀聖賢書的緣故。若是讓學童到西方浸染一番,會有怎樣可怕的情景。必定沾染了洋人狡黠的習氣,強盜邏輯橫行。回國之後,性情大變,甚是壞我人倫綱常,其患大於夷患。萬望皇上、兩宮太後娘娘三思!”

李鴻藻幽怨的哭聲,說出可怕的結局,讓原本安靜的大殿裏王公大臣毛骨悚然,互相交頭接耳,嗡嗡聲猶如老和尚念經。也讓慈竹簾子後的兩宮太後娘娘,互相交頭接耳,商討起李鴻藻所說的事,有多大可能性?

李鴻章走出班列,跨前一步,朗聲道:“稟皇上、兩宮太後娘娘,臣也有話說,請皇上、兩宮太後娘娘恩準。”

慈禧太後點頭道:“少荃,你說吧,本宮正想聽你的想法。”

李鴻章冷笑三聲,說道:“適才臣聽了李少保之言,就覺得好笑。沒事杞人憂天之人,竟然出現在我泱泱大國的朝堂之上。我倒要請教李少保,憑什麼你說學童到西方浸染一番,必定沾染了洋人狡黠的習氣。回國之後,性情大變,甚是壞我人倫理,亂我綱常,其患大於夷患。這些話可有根據,哪來的邏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臣親眼所見,總理府衙門的章京誌剛、郎中孫家轂,兩人都曾經遊曆西方多年,不僅學會了洋文,還懂得許多西方的知識,性情不僅沒有大壞,反而極其重視綱常。這兩人都曾經隨同蒲安臣出使過西方各國,為我大清立下汗馬功勞。西方各國強大,已經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隻有那些閉門造車,掩耳盜鈴之徒才會假裝看不見,這豈能用鬼怪學說來哄騙皇上、兩宮太後娘娘。聖賢書裏有鬼怪嗎?我倒要請教徐桐大人,請你搬出你的驚世學說,讓我洗耳恭聽。”

“你你你!荒謬!”禮部侍郎徐桐被嗆著了,氣得胡須亂飄。子不語怪力亂神,他把這一條給忘了。都是給適才李國樓拍照時鎂粉的閃光給害的,遇見假洋鬼了,倒黴的事,一樁連著一樁。

李鴻章能言善辯,還會耍無賴,連洋人也對他佩服之至。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但放在李鴻章身上不合適,強勢的西方外交家對於李鴻章都很尊重,當然這是對李鴻章私人品行上的尊重,該欺壓大清時,洋人毫不手軟。

朝堂之上的氣氛為之又變,連原本想參和進去的慶親王奕劻也一時語塞,微微晃動的身軀停止了,轉而看向一側的李國樓,那裏還有洋務派的一員幹將,那張大嘴吧,他也領教過了,可以把他捧到天上去了。今天清流派和洋務派的爭鬥,他就靜觀其變,等待慈禧太後的乾綱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