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樓肅容道:“回稟恭親王,我隻是把這次拳擊比賽當做對自己的考驗,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雖然人猿泰山有拳擊冠軍的頭銜,但作為一名大清人,絕不讓人侮辱人格。既然要去比賽就隻想贏,想把對手踩在腳下。當然輸的後果我也承受得起,輸其實並不可怕,我可以輸一次,但我依然會勇於挑戰。臥薪嚐膽之後,依然會奮發向上。不會被一次甚至二次失敗而嚇倒,為接下來繼續戰鬥而做好準備。”
奕訢喜形於色,對於這次麵試甚是滿意,李國樓年輕氣盛,有股向上的朝氣,坐在他這個位子,其實就是統籌調度,培養人才,把各種所需的人才,放置在合適的崗位上。當然首先提拔的人是親信,門生故吏是首選。朝堂上也是各派林立,愛新覺羅·載淳即將親政,也在安插天子門生。
奕訢其實對權勢並不是看得很重,想當初同治皇帝年幼時,他的權勢更大,但他依然盡心盡責,守護在皇權身邊,沒有生出簪越之心,逼宮搶奪皇帝的寶座。
如今奕訢已近四十歲,更加有種迫切感以及使命感,大清帝國動亂了十幾年,在他手裏簽訂出賣國家利益,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是他一生的恥辱。換取西方列強對剿滅太平軍和撚軍的支持,看到了分割的領土一塊塊重新回到大清帝國,更添了一份信心。他是一名有作為的攝政王,雖然如今“攝政王”的頭銜不複存在,但權勢滔天,整個大清帝國有作為的高官大都出自他的門下。
李國樓才二十歲出頭,毛還沒有長齊,在年輕的一代人之中屬於翹楚。更加難得的是李國樓與他的叔公李鴻章政見不合,手下人派係不一,互相爭鬥也是奕訢想要看見的事,正好可以為他所用。可以作為下一代的人才培養,奕訢愛才之心大起,想要大加栽培李國樓。
李國樓沒有軍功,又不是進士,更不是滿人勳貴子弟,想要破格提拔李國樓也會被人詬病。就算升上二級,讓李國樓坐上七品官位,以後也很難有大作為,門第、出身,將會是李國樓升遷向上的一道難以逾越的檻。一個前所未有的主意,已在他心頭產生。
奕訢打斷了李國樓和兩名書辦的“十一條陳條”大討論,說道:“李國樓,本王聽說,本來你來京師是要考進士的,有‘鄉貢’身份。是嗎?”
“是!下官呆在京師一年多,原本是想考進士,但機緣巧合進入刑部當差,做了一名吏員,工作有許多樂趣,喜歡上與罪犯勾心鬥角,也就打消了考進士的想法。為了這件事還和家裏的哥哥姐姐鬧不和。下官幸運的是,在刑部有包大人這樣的清官賞識,連升兩級做上了九品官。”李國樓畢恭畢敬的回答,心裏樂淘淘,七品官帽馬上要到手了,不過表麵上依然保持鎮靜,沒有露出驕傲自滿的情緒,他最會裝腔作勢,可以保持泰山壓頂不改色。旁人想要看出他內心的波動,隻有敲開他的腦瓜子了。
奕訢勃然變色,怒叱道:“胡鬧!李國樓,你這是自毀前程。本王豈能看著你把大好的青春,荒廢在犄角旮旯的京師胡同裏蹉跎呢。你給本王考進士去,把名先報上。張書辦,這事交給你去辦,向主考官李鴻藻打聲招呼,說這是我的學生,讓他網開一麵,給報個名。”
兩名書辦臉色大變,從未有過的恩惠將要降臨李國樓頭上,這是送一份遠大前程給李國樓,比賞一頂七品官帽更大的賞賜。像兩名書辦以後卸職,到地方上為官也不過七品官職,弄個肥缺幹上七年,旱澇保收。而現在恭親王是要大力栽培李國樓,兩名書辦既是嫉妒又是羨慕。暗想:怎麼被李國樓想出“十一條陳條”,嘴巴犀利,整到快十一點了,還沒有打敗李國樓,丟盡進士及第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