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高分學生群培養的信息素養策略(1 / 3)

論高分學生群培養的信息素養策略

考試研究

作者:陳吉君

摘 要: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具有很強的競爭性,考試分數直接決定學生上大學的層次,影響他們終生。學校教學及管理與學生高考的分數有直接的關係。可以通過大麵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直接擴大高分考生群,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對激烈競爭的一種方法論選擇。作者分析了高中政治學科高考的信息素養實質與要求、考生丟分的信息素養表現與原因、高分考生的信息素養特征,並重點提出了培養高分學生群的信息素養策略。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 高考備考 信息素養 培養策略

高考高分學生群的培養問題,是目前普通高中教學與管理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培養的問題,而是如何培養的問題。不同的高考模式下,其培養方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在同一模式下,不同學科的培養方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同一模式同一學科中不同的教師,其培養的切入點既有相似性,又有獨特性。同一模式同一學科同一教師針對不同班級的學生情況,其對培養高分考生群的突破口可能各具特色。高中政治既要堅持高分群學生培養的普遍性原理指導,更要重點探索本學科培養的獨家秘訣。從當前我國高考的絕大多數模式(即文科綜合)和中學的教學一般情況(課程標準相同、教材相同、考試大綱基本相同)出發,筆者選擇了從信息素養這個視角談談文綜模式下如何培養政治學科高考高分學生群的策略問題。

一、概念的界定與普遍要求

筆者所說的高分學生群主要是區別於過去人們常說的尖子生而言的。尖子生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是班裏的一個或幾個學生,即考試成績排在第一名或前兩三名的學生。高分學生群則是考試成績排名比較前麵的部分學生,大約占全班學生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顯然,高分學生群包括尖子生,但人數要比尖子生多。如果說一個班有50個學生的話,那麼高分群的考生應該是10~15人,甚至更多,而過去常說的尖子生則是一個或兩三個極少數學生。

高分學生群是相對的。表現在四個方麵:首先,這部分學生是相對本學科的全體學生而言的;其次,這部分學生是相對於本年級全體學生而言的;再次,這部分學生是相對於全區、全市、全省考生(學生)而言的;最後,這部分學生是相對於高考那一次關鍵性和決定性的考試而言的。

高分學生群的相對性對所有文化課教師有兩點共同要求:一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科知識和解題方法的輔導與培養,二是每次大規模的考試尤其是高考那次決定終身的考試,要有成熟的考前熱身訓練和保持考生心理穩定的工作方法,讓考生在考試中正常或超常發揮。

高分學生群是超群的。對於政治學科來說,高分學生群的超群性主要表現有兩點:一是對時政熱點等社會問題有較強的興趣和敏感性,而不僅僅是對理科的科學與技術方有興趣與熱情;二是對時政熱點等社會問題有突出的辯證思維能力,而不僅僅是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高分學生群的超群性要求政治學科老師在高一年級的教學活動中注意發現具有上述兩個特點的學生,並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在高一結束時選讀文科。目前,絕大多數學校是理科成績不好的學生才選讀文科,如果政治學科包括文科的全體老師都有意識地引導理科成績好的少部分學生報讀文科,就可以贏得“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的田忌賽馬似的勝利。這對高中學校的管理決策者的策略要求也是一樣的。

二、政治學科高考的信息素養實質與獨特表現

從信息學的角度看,所有紙筆考試,實質上都是考查考生的信息素養,主要是其中的信息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在紙筆考試中幾乎是檢測不到的,文科考試更是如此。因此,文科教師應該思考平時教學和高考複習備考指導中的信息能力培養因素。

(一)政治學科高考能力要求中的信息能力因素分析。

政治學科高考的每一項能力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質都是對信息能力的考察。詳見下表:

表 政治學科高考的能力要求與其中的信息素養因素

(二)低、中分考生群的信息素養表現及原因分析。

高分考生當然是相對於低分考生群和中等分數考生群而言的。要培養更多的高分考生,可以從低分考生群和中等分數考生群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低分考生群和中等分數考生群考試失敗的現象和原因,可以歸結為下麵五個方麵。

1.“安樂死”。

即考生把所有的試題都做完了,且字寫得很多,自認為做得很好,卻得低分甚至零分。

從信息學的角度看,產生“安樂死”的原因,可能有:①信息的獲取和解讀不準確;②信息的調用不準確;③信息的儲存不準確;④信息的生成和輸出不準確,包括選擇題填塗錯誤和主觀題答錯位置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誤。但上述現象考生卻全然不知。

2.“遺憾死”。

即試題並不難,但考生考試時卻沒有回答完整,遺漏了要點,得分很少。

產生“遺憾死”的信息學原因,主要是信息的儲存不完整、信息的調用不完整、信息的生成和輸出不完整。

3.“囉唆死”。

即考生書寫了很多文字,卻沒有得分的關鍵詞、不夠精練,導致分數比較少,甚至由於前麵題目的答案答得太過囉唆,使得後麵比較簡單的題目、該得分的題目卻沒有時間去做。

產生“囉唆死”的信息學原因主要有:一是平時閱讀學習時沒有養成抓信息的關鍵點的良好習慣;二是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儲存條理不清晰;三是學生在考試時的信息的生成和輸出不精練。

4.“急梗死”。

即考場上突然的大腦信息“短路”,本來平時會做的試題都不會做了。

產生“急梗死”的信息學原因,表麵上看是信息聯係和傳輸的中斷,實際上是考生在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交彙作用下信息鏈接的斷開。產生信息鏈接斷開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某道試題的材料或設問特別新穎,平時沒有訓練過,考生一看到這樣的試題就被嚇蒙了,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二是題型熟悉且難度也不大,但對高考的期望值太高而導致心理過於緊張,造成信息鏈某個環節的突然斷裂。

5.“醜陋死”。

即考生回答得準確、完整、精練,但書寫不美觀、格式不規範,從而被扣“印象分”。

產生“醜陋死”的信息學,主要是因為平時沒有形成良好的信息表達與輸出的規範性。

(三)高分考生的五個信息素養特征。

1.答得準。

這包括信息獲取的準確、信息調用的準確、信息生成與表達的準確、信息儲存的準確。其中,尤其是排除材料中的幹擾信息和無用信息、提高解題的速度,是高分考生群與中等分數群和低分考生群的首要的信息能力區別。

2.答得全。

這包括對問題問數的審讀和行為主體的審讀要完整、對材料信息的獲取和解讀要完整、對信息的調用要完整(思維發散要全麵)、信息的生成要完整。其中,尤其是發現試題材料中隱藏信息、信息的發散和鏈接全麵完整、生成創新性信息,這三點是政治學科高分考生群的第二個也是最大的信息能力特征。

3.答得精。

這包括信息的鏈接具有直接性、信息的組合具有精練性、信息的輸出具有規範性。即生成的信息字符要少,但信息的表達要準確和完整,這是高分考生群與中等分數考生群和低分考生群的信息能力的第三個區別。

4.答得快。

這包括信息的獲取和解讀要快速、信息的調用要快速、信息的生成和輸出要快速。在文科綜合模式下,在對試題解答得準、全、精的前提下,思維的敏捷性是高分考生群區別於中等分數考生群與低分考生群的第四個顯著特征。

5.答得美。

這包括信息輸出的呈現方式要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點料結合恰當(觀點與材料的有機結合)、文字美觀、格式規範。其中,信息輸出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是高分考生群區別於中等分數考生群與低分考生群的第五個顯著特征。

三、高分考生群信息能力培養的教育實踐與信息素養策略

如果說高考“狀元”帶有更多的偶然性的話,那麼,高分段考生群就應該帶有更多的必然性,也就是說,高考“狀元”的規律性不強,高分考生群的培養是有規律可循的,是可以通過學與教雙方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實現目標的。也就是說,高分考生群的培養與教師的教學、學校的管理,以及考生自身的努力,甚至和考生的家庭及所在社區之間存在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