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魏末年六鎮起義大亂後,原由鮮卑族拓跋氏所管轄的大地,一直處在朝代斷裂、戰亂紛擾之中。而泱泱中原土地也分裂三大塊,北方有西魏政權與北齊政權相持,南方有梁朝政權獨居,中原呈三國之分。然而,一場“侯景之亂”令南梁政權瓦解,亦令本在三國中處於劣勢的西魏國力突增,成為實力最強一國。
昔日大漢都城長安,曆經頻繁戰亂,政權更迭,城內已不複漢時繁榮盛景。西魏恭帝三年,一場急雪掩蓋了長安城內未修葺完善的斷壁殘垣。
這場雪下得毫無征兆,卻又被許多人盼了很久。瑞雪兆豐年,存夠糧食,在戰亂年溫飽無憂,這是百姓所求。觸目所及白皚皚一片,予人********之假象,這是易朝換代者所想。
臨近黃昏時分,雪已停,而長安國子學館舍庭院內卻依舊雪花紛紛。
庭院中鬆柏樹木與其他幹枯樹木相間雜而植,大雪積壓下來,一眼望去銀裝素裹,鬆柏翠綠之色若隱若現似白玉間鮮翠欲滴的紋路,玲瓏剔透。
一群意氣風發的貴族子弟聚集在樹木眾多處,一身身蜀錦綾羅,身上又佩飾著一件件珠寶玉器,本朝既富且貴的朝臣子弟多數求學於長安城外的國子學。
北朝男子喜穿褲褶,褶為上衣,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褲為下衣,兩條褲管寬大若服裙,映襯對襟短褶衣,其形若漢朝長襖,但比之漢朝衣裙又多了幾分遊牧民族的粗獷霸道之氣。而北朝鮮卑族人居多,鮮卑族人尚武,為了騎馬方便,往往又把寬大的褲管用錦帶束縛起來,腳穿獸皮或錦緞靴子,行動起來方便利落。
如此褶褲,實用且美於觀看,漢人也多有穿著,縱使改動後符合漢文人溫潤儒雅氣質,但多數也不離褶褲樣式。
這群貴族子弟身上所穿褲褶不是蜀錦便是綾羅,隻有從所配珠寶玉器方能辨認身份高低。求學期間,寶劍、長槍不易攜帶,故這些鮮卑少年腰間革帶皆別了一把彎刀,刀柄所墜佩飾亦可彰顯身份高低。錦衣華服的少年之後,是各自隨身侍從,從項上黑色布帛所製帽子可得知身份卑微。
貴族子弟們揮舞著手上彎刀互相比試武藝,武藝頗好的一些少年,彎刀離手,迅速飛向四周樹木,平整地切下一段樹枝。更有甚者,一彎刀飛去,輕而易舉斷下四五段樹幹。彎弓射箭者亦有可一弓三箭,同中三棵樹木。
如此以往,庭院中銀裝素裹的樹木漸漸露出幹枯的冬日之姿,鬆柏翠綠的枝葉也被切下許多,零零散散在雪地上。
國子祭酒盧誕麵對這些揮刀舞劍的貴族子弟,隻能搖頭微歎,這些少年皆是魏國八大柱國及十二大將軍子弟,其父在魏國不是軍功顯赫便是位高權重。
手握魏國皇權的大塚宰宇文泰雅好儒術,想要去除鮮卑族人自武川軍鎮帶來的落後野蠻習俗,更想要從下一代貴族子弟中革除魏晉以來空談玄理、崇佛論道的風氣。方效仿漢製在長安城外原太學府第處建立了國子學,拜請了儒學大家盧誕為國子祭酒,令朝中文臣武將的子弟皆來此學習漢家文化。
立於廊下的盧誕望著庭院中本似柳絮柔美的雪花,在這些貴族少年的刀劍與腳下已似戰亂後的狼藉一片。他心中無奈道,本朝尚武,且是鮮卑人居多數,此等動輒便刀光劍影的風氣又如何能輕易摒除掉。
楊堅向盧誕請辭回府第之際,無意間瞥看到門外縮頭縮腦的獨孤伽羅。一身男子裝扮的獨孤伽羅邊盯看著盧誕的舉止走向,邊向背後揮手,示意自己的婢女李娥姿緊跟著自己。二人躲藏在門外,想要找尋時機偷跑進國子學館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