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教學正當時
隨筆
作者:瞿誌攀
兒童是上天賜給世界的天使,他們有著最詩意的靈魂。他們的語言本應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情狀,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在我所從教的班級中有這樣一個現狀:如果出一篇寫景作文,我們本地區有這樣幾個著名的景點:森林公園、賽裏木湖、阿爾夏提草原,許多學生就會從這幾個景點來選擇寫景的對象,多半是寫森林公園,因為這個景點,離我們的生活區域較近,很容易觀察。學生們就以公園一年四季景色不斷的變化為主題,其中運用一些較為恰當的比喻句,就是一篇很周正的寫景文章了。很多學生寫的語句優美,但看多了以後,卻有種千篇一律的感覺。但這次的作文中,我也發現了班裏兩個語文成績平平,但文字卻頗有特色的學生。其中一個學生的父母在廣東打工,自己跟隨爺爺奶奶,語文成績很一般;另一個小男孩很有個性,卻不為老師和同學所喜歡,但這兩個學生卻能夠展示出頗令人歎服的文字能力。我所說的這種能力並不是說他們的文字寫得如何優美,而是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書寫自己的思想,是獨特的絕不與人雷同的原創性文字。這著實令我欣喜。他們兩個沒有丟失的一種能力就是自我抒發情懷的能力,這就是我認為的詩性的語言,而且每次作文,他們倆總能將詩性的語言發揮得很出色,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為什麼到了小學高年級,大多數學生的語言天賦會消磨殆盡,他們獨特的語言究竟到哪裏去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在我看來,問題可能出自於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語言要規範,學生說話的時候出現了問題我們要糾正,這本無可厚非,但過於強調規範性,會不會讓很多學生本身擁有的詩性語言慢慢的消失呢?當然,如果對語文教學中規範性語言太過於苛責的話,也是有失偏頗的,怎樣去尋求一種既規範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又不讓其失去自己的獨特性呢?
在教學五下《兒童詩兩首》時,我先讓學生用很短的時間去理解詩意,由於這兩首詩內容很簡單,剩餘的時間我就讓他們仿照這兩首詩自己寫一首詩。其結果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們寫的詩都是極好的佳作,很多句子都是精品。一個學生寫自己願做一條蚯蚓,看到第一句話的時候,覺得他的思想很奇特,繼續往下看時,他寫道:“無論外麵風雲如何變幻,這裏是我安全的港灣。”這個學生平日裏不善於表現自己,但善於幻想,卻總是不露聲色。他的性格中有不善於和人交際的一麵,總是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隱藏得很深,但他在詩歌中卻充分地表現出自己的特色。這也許就是文字的魅力,詩可以興觀群怨,這是孔子對於詩歌功能的描述,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現在看來仍是精辟之語。詩歌是抒發靈性最好的方式,人人都知道詩歌很美,卻鮮有人能靜下心來去寫一首詩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詩歌是快樂的、獨特的,是不用任何技巧去修飾的極天然的好詩。也許他們的詩歌中有淡淡的哀思,但他們的哀怨也顯得如此的澄澈透明,也許簡單,也許淺顯,但它們的詩卻是獨特的,率真的。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文字中看到詩意的表達,我們也不妨讓同學們用自己詩意的語言表達真實的看法,久了,每個學生獨特的詩性語言就會慢慢地保留下來。在教學過程中,範例的應用著實也是要慎重看待的問題。如果每個表達都用範例來做向導,可能用久了也會磨滅同學們思想裏獨特的火花。語文教學看似簡單,而其中深奧的內涵值得每一個語文教師去深深思索。
(作者單位:新疆農五師88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