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一份樸素給語文課
備課天地
作者:潘曉娟
一、 目標的設定不妨樸實一點
教學目標是構成一堂好課的第一要素,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應關注教學目標的設定。我認為,教學目標的設定和表述上一定要明確簡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踏踏實實地完成既定的目標。例如《清平樂村居》一課,我就讓學生有滋有味地朗讀、背誦,體味辛棄疾對舒適田園生活的向往;教學《燕子》,就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燕子的矯健身姿……這樣一來,我們在課堂上就可以把大塊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去讀去悟,讓“讀寫”貫穿始終。教學目標明確集中,課堂上教師也自然會有的放矢,學生“讀”“寫”訓練才有可能落到實處。
二、 環節的設計不妨樸直一點
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放棄繁冗步驟,洗練教學節奏,讓複雜的教學環節變得樸直、簡潔,達到“大道至簡”的境界。教學《隻揀兒童多處行》,我讓學生做帶路人,領著大家往“兒童多處”行:找出文中描寫兒童多的句子,通過自己的朗讀,讓大家感受兒童之“多”,進而去體會兒童的天真、活潑、快樂、充滿勃勃生機。學生領到哪裏,我們就走到哪裏,讀到哪裏,賞到哪裏。再和他們一起去找花兒,通過“賞花、讀花、歎花”體會花兒的美麗、熱情、爛漫。一路走,一路賞,一路聽,一路讀,學生領得有趣,大家讀著有勁。由於教學環節設置非常簡單,所以整堂課的教學是在一個動態感悟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學生擁有了自主讀書的權利,有了獨立的與文本對話的機會,他們能根據自己的閱讀實踐暢談自己的所思所悟,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形散神聚”是散文最大的特點,而這樣的課堂恰恰也體現了這樣一種特點:形散——跟著孩子隨意走,神聚——感受兒童和花兒一樣的熱情、快樂、充滿生機。教師適時地隱匿自己,在其中起了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在自由讀書,深刻感悟中感受了語言的魅力,享受了語文學習的過程。
許多人因為自己愛讀書就學好了語文,甚至成了大作家、大學者,這也告訴我們語文課作為一門實踐課、應用課,真的不需要故弄玄虛,故作高深,而應該返璞歸真,簡化教學環節,回歸到“讀”和“悟”的自然狀態,即讓學生多親近文本,多思考回味,多曆練習得。
三、 方法的選擇不妨樸素一點
教無定法,但貴在有法。很讚同《感悟教育》中的這段話:“一個教師要想在教學上取得成功,就要善於選擇到最適合自己所長的、所愛的教學方法。而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利法’,就不要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中,盲目去趕‘時髦’,或急於去模仿他人的教法,而應該在紮紮實實掌握好各種基本教法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教學所長和所好,有選擇地吸收和創新別人的教法,然後再提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與特色的教法,並在教學中不斷改進與完善。”教學方法,合適的就是最好的,樸素一點又何妨?樸素的教學方法,能促使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我相信,語文課堂本應是樸素的,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過程,乃至最終的教學目標都是樸素的,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還一份樸素給語文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讓語文課堂散發語文味,洋溢著語文的氣息!
(作者單位: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