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燕子》的新思路

備課天地

作者:張福星

主體閱讀是一種“接地氣”的閱讀,一種讓生命在場的閱讀。筆者“依標上課”,將老課文《燕子》教出了新特點。

課文第3自然段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著力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複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讓學生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著”“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那麼“沾”在這裏應作什麼講?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準,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

運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是感悟課文內涵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品味燕子的靜態美時,我說:“小燕子飛累了,它們想休息一會,瞧,她們正怡然自得地欣賞著這大好春光呢!好像還在交頭接耳地議論著什麼呢!”觀察課文的插圖,我引導學生進入了課文第4自然段的學習。該段描寫了燕子歇息時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畫麵。文中把燕子落在電線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線譜,學生較難理解。我先讓學生說說燕子飛倦了怎樣休息?啟發學生想象:對照一下插圖,再閉上眼想象,遠遠地看去,落在電線上的燕子變成了什麼?那幾根電線呢?書上哪個詞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誰能把它畫出來?一位學生在黑板上先畫了幾根若有若無的細線,又在細線上畫了幾個小黑點。我隨手在畫上添了幾根線,把學生畫的小黑點連成了一組五線譜。問:“這像什麼?幾隻燕子變成什麼了?”學生仔細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把爛漫無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時的情景聯係起來,眼前出現了一幅燕子歇息時的靜態美圖。接著,我讓學生推敲:作者寫細線為什麼不用“幾根”,而用“幾痕”呢?學生沉默。我接著又問:日常生活中我們可都是喜歡說“幾根細線”的啊,這為什麼裏用“痕”呢?可以結合查字典,再默讀課文。一學生答:“痕”表示顏色很淡,說明電線顏色很淡。”另一生說:“因為電線在遠處,又有點高,看不清楚。”我適時地鼓勵他們:“同學們體會得很好,但是意思還沒表達完,再用心讀讀課文,看看插圖,一定會說完整的。而且文中‘在藍天的映襯下’這一句話可不能輕易的放過啊!”學生們認真地讀書思考,終於找到了答案:因為電線遠,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藍天裏隻留下了幾絲痕跡。這時我乘機追加一句:同學們體會得真精彩,能讀出它的精妙和韻味來,那就更好了。讓學生明白:養成多多斟字酌句的習慣,就能把文章寫得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