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

杏壇抒懷

作者:高躍永

倘若可以把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看成“有心栽花”,這當然很好,小學語文園地百花盛開、姹紫嫣紅,豈不是我們語文老師所願的?然而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氣質、興趣愛好等方麵有很大差異,“有心栽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教師也很有可能會帶著一定目的去進行語文教學,容易急功近利。若在小語園地一味地“有心栽花”,隻怕不易出現百花齊放的“春天”。

“有心栽花”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無心插柳”呢?民間習俗——插柳,帶有更多的隨意性,可以是家前屋後,可以是橋頭路口;可以是潮濕的河邊壩上,也可以在幹燥的田間阡陌,等等。回到語文中,舉辦一次誦讀比賽,總會有幾個學生喜歡上朗誦;班級的牆角貼幾張書法作品,總會有幾個學生沒事就去揣摩;書櫥裏放些各類書籍,總會有學生去找自己喜愛讀的書。這樣不帶任何目的的一舉一動,總會讓一些學生不帶任何壓力的心態而全身心投入進去。當然,這樣的“無心插柳”也不是真的“無心”。教師看似漫無目的行為卻處處能體現出目的性,正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才能“無心插柳柳成陰”呢?我想,除了要具備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以外,還要突出以下幾點:

首先,語文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學不可以已,的確,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如果不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就很難適應現代語文教育發展的需要。語文學科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廣闊的知識空間,區別於其他任何一門學科,其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師應該開闊視野,不斷補充新的知識,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樣小語園地才會生機勃勃。

其次,語文教師應該有高雅的情趣。語文教育應該體現一種獨特的人文關懷,它應該關注學生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個體生命的存在基礎是物質與精神,語文教師更多的是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試想,如果你練就了播音員的嗓音和技巧,難道沒有學生喜歡上朗讀文章?如果你在書法課上播放一曲自己喜歡的《高山流水》,學生怎麼會靜不下心寫毛筆字呢?如果把自己精美的攝影作品拿來讓學生欣賞,又有哪個孩子不想努力地為之配一篇美文呢?正如裴斯泰洛奇所說:“擁有興趣是學習中的頭等大事,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情況可以表明兒童不夠用功不是由於缺乏興趣所致。”

最後,語文教師要有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倘若我們真是時時刻刻記掛著學生,真心為了學生的發展,那麼,又會有哪些行為真的會“逾矩”呢?正如插柳,天旱了,插在潮濕處;土壤太鬆,要插得深一點;不適宜的時節,當然是不能插柳的,等等。對學生也一樣,敏於行而訥於言的學生,讓他多看書、多思考;伶牙俐齒的,可以多訓練他的口才,這不都是在學語文嗎?

語文教師就是要春風化雨,要潛移默化。長綠葉的,就讓它長綠葉;開紅花的,就讓它開紅花。桃紅柳綠的小語園地,不更像是生機勃勃的春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