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拴朝:癡心重塑仰韶彩陶(3)(1 / 1)

“解碼”路上踽踽前行

“親戚都說我不正幹,見麵躲著走。”提起那些年的生活,楊拴朝說“不堪回首”,“心力交瘁,覺得對不起家人,有點活不下去了。”

沉醉在彩陶複原工藝的研究中,楊拴朝沒有多餘的精力打理飯館,全靠妻子一個人撐著,而利潤都變成了一窯又一窯燒壞的陶器。

“我十天半月不去一次店裏,去了肯定是為拿錢。”楊拴朝對此深深自責,但又別無他法。他不僅花光了多年的積蓄,借遍親朋好友,還從銀行貸款上百萬元。

很長一段時間裏,他日夜為銀行催繳利息發愁。有一次實在湊不出錢給車加油,他隻能順著坡往下溜。

一個農民妄想解開幾千年前的工藝密碼,很多人覺得楊拴朝是神經病,親朋好友也說他“折騰不出啥”。

“看著別人的媳婦穿金戴銀,自己的孩子望著商場裏的精美玩具充滿渴求,我不止一次流下眼淚。”楊拴朝說,有一年,他正在黃河邊研究新發現的陶土,一群地痞衝到飯店酗酒鬧事,把一壺滾燙的開水潑在他妻子臉上。等他趕回縣城,見到滿臉包著繃帶的妻子。那一刻,他失聲痛哭,動了放棄複原彩陶的念頭。

然而,一種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文化情結始終牽絆著他。生長在澠池,楊拴朝從小就對發生在這裏的古老故事耳熟能詳,秦趙會盟、周黨歸隱……經常放羊的山上坐落著周桓王陵,隨手撿塊陶片就有五六千年曆史。這種神奇的文化土壤滋養了他對文明的獨特認知和情感。

附近村莊因小浪底工程整村搬遷時,楊拴朝被離別的一幕深深震撼。“全村三四百口人整裝待發,突然對著黃河跪下,說以後再也看不到生養的地方了。”他當機立斷,要盡己所能把移民帶不走的民俗實物、風土人情收集保存好,為後世留下黃河文化的一頁。

他走街串巷,拍下7000多張如今看來充滿懷舊氣息的生活畫麵,還投入上百萬元家產搶救出大量匾額、家具、農具等民俗實物。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邂逅了仰韶彩陶和在澠池考古發掘的專家,從此對彩陶藝術一往情深。

這種保護文化、傳承文明的情懷,促使他在研製彩陶的路上踽踽前行,雖然飽受壓力和打擊,卻始終不舍抽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