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曆程
1718年5月16日——世界上第一本微分學教科書作者瑪麗亞·阿涅西誕生
瑪麗亞·阿涅西是意大利女數學家兼哲學家,1718年5月16日出生於米蘭一個富有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父親是博洛尼亞大學的數學教授。她自小就被譽為神童,精通多門語言,9歲時,已在一個學術聚會上演說,題目是“婦女受教育的權利”。阿涅西在20歲出版了《哲學命題》,從此之後她不再參加社交活動,全心研究數學。1748年,30歲的阿涅西寫成微分學著作《適用於意大利青年學生的分析法規》,這是一本超過千頁的經典巨著,也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本微分學教科書。書中包含從代數到微分方程的原始發現,其中還有關於阿涅西曲線(或箕舌線)的討論。阿涅西的書被法國科學院稱為“在其領域中寫得最好、最完整的著作”。教皇本篤十四世特別寫信慰問她,並頒給她一頂金花環以及一麵金牌,以表彰她在數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其實,西方的同性戀非病理化抗爭也並非一帆風順。1970~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是同性戀運動的主戰場。轉折點來自一名精神病專家的“叛變”。在一次研討會現場,“無名醫生H”頭戴橡皮麵具,通過可以扭曲嗓音的特製麥克風對台下的500名同行說:“我受到的最大傷害就是失去誠實。身處一
個‘治病救人’的行業,我們同性戀精神病專家卻不能保持誠實……”現場聽眾深感愕然。紐約的另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查爾斯·西爾維斯坦,則是竭力指明繼續將同性戀列為疾病所引起的錯誤性科學後果,以理性爭取到許多中間人士的支持。1973年12月5日,美國精神病學會董事會經過反複論證,最終接受了將“同性戀”剔除出疾病分類,代之以“性傾向失諧”。
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1953年5月29日,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裏與其他9人組成的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擊,中午11時30分左右,時年33歲的希拉裏和尼泊爾夏爾巴向導丹增·諾爾蓋成功站上世界之巔。希拉裏和丹增在珠峰僅逗留了15分鍾,向南、向北分別遙望尼泊爾和中國西藏的美景。希拉裏後來在傳記中寫到:“最後幾步艱難跋涉後,眼前豁然開朗,我們頭上除了天空,什麼都沒有,沒有冰簷,沒有冰塔。我們齊肩站在頂峰,那裏能站下6個人。”
60多年過去了,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催生了龐大的珠峰旅遊業。攀登珠峰正變得越來越簡單,從過去象征著冒險的勇敢者遊戲迅速向平民百姓靠攏,有時候一天最多有234人登頂珠峰。昔日人跡罕至的珠峰因此擁擠不堪,嚴重威脅當地生態和登山者生命安全。
【文稿】文西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