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秋千

■張曉紅

秋千,古代多寫作“秋千”,既是名詞,即一種大型玩具、運動器械;也是動詞,指戲秋千活動。

秋千溯源

秋千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是在狩獵、采集等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嬉戲活動,後傳入中原。隋杜公贍為《荊楚歲時記》“秋千”作注曰:“《古今藝術圖》雲:‘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人高無際《漢武帝後庭秋千賦序》雲:“秋千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秋千之樂。”這是秋千得名的又一說法,可知在漢武帝時宮廷裏已流行秋千了。秋千在南北朝時期流傳到民間,唐代以後大為盛行。今天仍較常見,且尤為朝鮮族、高山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所喜愛。

漢以前戲秋千是否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因文獻資料的缺乏已無法斷定,但南北朝時,戲秋千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立春之日……又為打球、秋千之戲”,此後,戲秋千時間向後推延,唐時集中於寒食、清明節前後。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可見唐代寒食節京城長安蹴鞠、戲秋千的熱鬧情景;而由杜甫的“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更可知清明戲秋千在全國之流行程度。唐代以後,秋千一直在寒食節最為流行,有文獻可證: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慣例是“上元結燈樓,寒食設秋千,七夕設摩喉羅”;元代“寒食清明,宮廷於是節最為富麗。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戲蹴秋千之服”;明代“寒食,架秋千”;清代清明,“庭院設秋千戲”,寒食日“裁柳、踏青、戲秋千”。從現存唐宋詩詞作品來看,除劉辰翁《虞美人》秋千出現在上元外,其他皆在寒食、清明。

這些詩或在詩題、或在句中都明確表明了戲秋千是寒食或清明的一項活動。寒食節一說是清明前一日,一說是前兩日。在唐代之前,寒食是節日,而清明是節氣,宋時清明也為節日,明清更為重視。唐宋時期,寒食是國家性的法定節日,最長有7天的假期,地位突出,引人注目。官方的倡導與民眾的支持使得這一節日有眾多特征鮮明、格調突出的節俗活動,秋千是其中之一。寒食、清明二節相鄰,秋千便成為這二節的典型遊戲。寒食、清明在夏曆二月下旬或三月中旬之間,正值暮春,天氣轉暖,樹木蔥綠,百花盛開,是一年中最美麗的時節。在這美好的春光中,人們怎能不抓緊時間,投身戶外去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呢?

秋千是寒食、清明的主要娛樂活動,不戲秋千就成了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寫道:“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馬上廢秋千。”因此惋惜感歎“今歲清明行已晚”,隻好期待“明年寒食更相陪”。朱敦儒《清平樂》詞寫得更有趣味:清明了,可春寒更兼多雨,該是秋千踏青的季節,針線活再也幹不下去了。都約好了與姐妹們一起戲秋千、尋芳的,可風雨不停,怎麼辦?急中生智,趕緊畫個丙午帖子,在院子裏祈禱天晴。這急迫的心情、虔誠而有趣的祈禱讓人忍俊不禁。

寒食的節俗活動是很豐富的。梁代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挑菜、鬥雞、鏤雞子、折柳插門,唐代又增加了皇帝賜宴、掃墓、互贈雞鴨鵝卵等活動。這些活動在寫寒食、清明的詩詞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秋千和蹴鞠,二者常常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