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浦江農民詩人的中國夢
共和國之歌
作者:徐賢飛 楊遠航
中華有久遠的民歌創作,比如《詩經》收羅的各國之“風”。民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表達著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誌、要求和願望。今天,浙江省浦江縣的農民用詩歌來謳歌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追尋的“中國夢”。
耕讀傳家久
一束飽滿的稻穗、一行飛翔的大雁、一把普通的掃帚、一串散發清香的葡萄、一曲喜氣十足的秧歌……這些再常見不過的東西,成了農民謳歌的對象。白天,或種地,或掃街,或兜售自家種的蔬菜……他們是農民;晚上,月朗星稀,一盞孤燈,咀嚼詩句,他們是詩人。
清晨,天蒙蒙亮,黃浦榮穿上環衛工人服,推著垃圾車出門了。66歲的他,是鄭宅鎮豐產村人,進城打工多年。
“一邊吟亦一邊行,燈黑借光頭上星。天下澄清為己任,豈容齷齪到黎明!”幾年前也是這樣一個夏日之晨,黃浦榮去掃地。那天,街上停電,星光中他詩情勃發,吟下這首詩。
2011年,浦江縣舉辦首屆農民賽詩會。這首七言絕句,經黃浦榮自己登台吟誦,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榮獲一等獎。“詩來源於生活。我們農民的詩,更是紮根於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土地。”已經作詩40多年的黃浦榮說。
黃浦榮是老三屆學生,成績優秀,畢業於金華一中,後因各種原因,生活一直不順利。十多年前,他謀得一份保潔員的工作。“我還在海南撿過三年垃圾呢!我44歲才娶老婆、生小孩。”老黃很淡定。
時光荏苒,生活的磨難並未改變這個老人的傲氣。采訪中,黃浦榮反問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並自答:“我雖然是個掃地的,但也在盡我的責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待清掃完大街,我們隨黃浦榮到他家中。這個小家中,有一間堆滿書籍和詩稿的房間,那是黃浦榮靜閑時獨處的天地。他寫下很多詩,在朋友的幫助下,於50周歲、60周歲出過兩本詩選,名叫《夢醒齋詩詞選》。
“夢是我喜歡的主題。而中國夢,卻是一個關於中華民族命運的大命題,作為一名農民,我很難表達。但落實到我個人,我的中國夢,就是孩子快快長大,獨立成材,這樣我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琢磨我的詩。”黃浦榮說。
如今,黃浦榮的女兒已經大三了。即將七旬的老黃,肩上的擔子會隨著女兒的就業減輕許多。“我想中國夢,並不隻是為了做夢,而是與我的詩集的名字一樣,需要在更好的時刻醒來。我期待我的小家和大中華都在不久的將來,在美好中醒來。”
浦江是個極富詩文底蘊的地方。早在元初,吳渭、方鳳等幾個浦江人結成月泉吟社,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詩社。月泉吟社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征詩四方。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短短三個月間,月泉吟社竟得詩2735首,作者遍布浙、蘇、閩、桂、贛各省,成為當年文壇的一件盛事。
鬥轉星移,浦江人愛詩之情依然沒變。目前,浦江全縣有13家詩社,1200多名社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民詩人。黃浦榮便是這個龐大群體的一個縮影。
詩書濟世長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浦江縣城一幢四層小樓裏,祖孫三代各在自己的房間讀書,一片安靜。這是浦江著名農民詩人徐千意的家。
徐千意,72歲,白馬鎮嵩溪村人,嵩溪學社社員。20年前,他隨兒子到城裏居住,給新家定下了老習慣——7點半後,全家人關電視看書。
“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徐千意說,盡管時代在變,但是他希望耕讀傳家的老傳統,能夠保留、延續。“這就是我的中國夢,讓我的子孫後代在書籍中得到靈魂的安撫。”
徐千意的一生,也是這麼走過來的,淡泊從容。
建村已有800多年的嵩溪村,是一個以耕讀傳家的大村落。在這個山裏村莊,幾乎人人都談詩作畫,清康熙年間,還創立了遠近聞名的嵩溪詩社,傳承數代。1986年,村裏重建嵩溪詩社,後改名嵩溪學社,吸引喜愛詩書畫的會員80多人,是浙江詩詞學會唯一的村級團體會員。徐千意是嵩溪學社的創辦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