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應建立“超級國資委”(1 / 1)

中國應建立“超級國資委”

資訊

作者:龍應斌 袁鐵成

在大部製政府治理背景下,中國與其讓各式各樣的“國資委”山頭林立、各自為政和浪費資源,倒不如把它們整合成新型、統一、高效、可持續的“超級國資委”。

沿襲老路 企業難以轉型升級

由於曆史原因,中國的國有企業不僅存於產業、金融、文化等領域,還存於其他諸多行業和領域,若再相繼成立各式各樣的“國資委”,勢必再次膨脹政府機構。如果沿襲這種華而不實的老路,國有企業難以實現轉型升級。主要原因在於:

首先,從政府治理角度看,“超級國資委”便於切實理順國有企業的監管機製。現行國資委定位頗為尷尬,諸如,國資委主任正部級,但非國務院成員;國資委下屬五十餘家企業領袖按部級管理,且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直接任命;像中石油等原正部級部委轉製企業,內部仍按正部級單位運行……讓部級國資委去監管同屬部級、為數眾多且擁有龐大資源的央企,其效果顯而易見。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都不是既有國資委或其他同類國資委所能解決的,而是製度安排缺失所致。

其次,從政治改革的趨勢看,高度同質化的國資委相繼成立,與中國大部製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馳。基於大部製與市場化,整合同類行政資源,將高度同質化的幾種經營性資產的出資人代表的責任、權力,改由同一主體歸口承擔,這既有利於節約國家資源、提高政府透明度,也便於問責與績效評價。同質化國資委並存,這與計劃經濟時代多個行業部委“疊床架屋”異曲同工。

其三,從國有企業自身看,其生存與發展均需要高度整合國資委。從國有企業的需求看,無論是產業類的,還是金融類的,還是其他的,因其各自為戰、相互脫節,很難在市場中立足,還必須麵對自身無法解決的體製難題、產業難題、行業難題等。

“超級國資委”有利於國企“走出去”

其四,從中央到地方的實際經驗看,現行國資委已初步探索出較為有效的監管路徑,其“國資大家庭”思路(變相“超級國資委”)已在很多地方實踐,對產業、金融和文化等國有企業統一監管,包括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約有二十多個省市在這麼做。姑且不論效果,其經驗與教訓完全可拿到中央層麵上討論。

其五,從“走出去”戰略需要看,“超級國資委”有利於從根本上強化國有企業的海外風險管理能力。中國企業海外惡性競爭早已是普遍現象,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價格反而比國內便宜,就是怪象之一。根本原因在於,仍處於初級經營管理水平的中國企業,其粗放式的組織方式,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且融資成本甚高,造成企業隻顧眼前利益,各自為戰,不計成本地“走出去”,國際競爭尚未開始,自家企業先打得一團糟。

這種亂象對於美國高盛或日本三菱則無法想象。高盛或三菱乍看隻是一家公司,實際則是分工協調十分有效的大財團,其競爭策略、投資選擇、風險管控等都是集成式管理。這些世界一流企業在海外成功的秘訣在於:對內充分競爭,對外充分協調,從而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確保利益最大化。

中國企業“走出去”未來的真正對手則是像高盛、三菱這樣的跨國財團。借鑒國際一流企業的經驗,“超級國資委”完全能夠按市場規律(不是拉郎配)組建超級企業財團,財團對國資委負責(政治),企業對財團負責(經濟)。如此集成式的、航空母艦或“航母”戰鬥群式的企業財團,才具有真正的戰鬥力和國際競爭力。其本質是,“超級國資委”通過真正的“頂層設計”,超脫現行國資委的事務性安排,用市場手段解決行政手段無法解決的國企運營、體製、法律和發展問題,提升國有資產監管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靈活性。

基於以上剖析,在國務院係統組建範圍更廣、權力更大、工作更協調的“超級國資委”,整合其他各式各樣“國資委”,實行財團式管理,對內充分競爭、對外充分協調,最終帶領中國企業走出一條永續經營之道。“超級國資委”的核心價值在於,探索建立更有效的國企監管體製,強化市場功能,弱化行政幹預,避免國家資源進一步浪費,為中國的體製改革提供新的選擇路徑。

(摘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