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稱“訣”或“手訣”。

手訣作為道法的基礎組成之一。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是促成符咒法術應驗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法會元》卷一百六十一中雲:“訣目者,生於於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真,降魔製邪,莫不基之於此”。又雲:“祖師心傳訣目,通幽洞微,召神禦鬼,要在於握訣”。它和步罡、扣齒一起,是道法的基本的“形體動作”。

訣,以動作來言,又稱“握訣”、“撚訣”、“捏訣”。《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二有雲:“捏訣者,所以通真製邪,役將治事”。《千金翼方·禁經》中有雲:“四,撚目禁,謂手上有一十五目”。《金鎖流珠引》卷十四有雲:“禁,即撚左手指,解,即撚右手指”。

因為基礎的手訣根植於手指間的目(特定位置,或言為特殊的點位),故又稱之為“手訣”、“訣目”。《道法會元》卷一百六十有雲:“訣目者,生於於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真,降魔製邪,莫不基之於此。……祖師心傳訣目,通幽洞微,召神禦鬼,要在於握訣。默運虛元,因目之為訣”。

由於其訣通鬼神以顯應,神奇妙用無邊,故又稱之為“法訣”、“神訣”,簡稱為訣。所謂訣者,實際上它是指在手指上掐定某位,或者手指間結成某個固定的姿勢,有單手做和雙手做兩種。在修煉、行符、念咒、步罡、結壇、召將、施禁、收邪、治病、祈禳等的各個環節都要掐相應的訣。《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九有雲:“凡行步、問病、治邪、入廟、渡江、入山、書符並須掐訣目”。道教著名研究學者劉仲宇說:“訣,是從古代的氣禁之術中繼承下來的。道教在發展中依據自己的神譜和法術理論,作了增益、改進,形成龐大的手訣係統”。

手訣的基本成份是“訣文”(即所謂的訣目)。訣文是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諸天星鬥、十天幹、十二地支、九宮、八卦、五行、四相、方位、二十八宿以及萬事萬物等。每掐該文,即象徵把握住它的本身最原始、最關鍵的主幹。古人用八卦、北鬥、二十八宿等象徵宇宙中天象的運行,用陰陽、太極、兩儀、四相、五行、八卦來演述造化的奧秘、空間的位置、時間的變換,故而通過訣文,在手上就形成了一個濃縮的宇宙圖象,才有“生於神機而造化”之說。《陰符經》有雲:“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簡單的訣隻掐一個訣文,複雜的訣則要同時或依次掐多個訣文(比如飛撚北鬥時,便須按念誦七星隱名的速度撚過七星本文,念誦和撚掐速度一致)。有時尚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間的交結,甚至雙手並用。

訣目的數量大,每一道派都會繪成訣譜,在本門內授受和運用。一般道教門派的通用訣目,一是依據著神仙譜係,二是依據所要對付的對象。

道教的神譜極為龐大,而且不同的道派還有某些不同。但就通用行法而言,經常要涉及到的有尊神、祖師和神將三大類。每一類都有相應的訣目。

尊神類的訣,比較常見的有“玉清訣”、“上清訣”、“太清訣”、“玉皇訣”、“天皇訣”、“北帝訣”等。各個道派所奉的神靈還有區別,所以除了道教共通的三清四禦(或六禦)外,還有其它更多的訣。比如神霄派,是以雷法為宗的,尊神就奉“玉清真王”、“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等。我學的“南宮”一派,教祖尊神為“九天玄女”,所以用的尊神訣以“九天玄女訣”為多。與尊神相關的訣,有時在訣的名稱中並不直接稱尊神名諱,而用其具有代表性的坐騎或法器等來代表。比如煉度儀中迎請太乙救苦天尊,就掐“九頭獅子訣”,原來青玄上帝的坐騎是九頭獅子,這一手訣勢即為其坐騎的象徵。大小豬頭訣,掐之象徵鬥姥降臨。原來為鬥姥拉輦的神獸名“獬”,其形象是七隻頭上生角的豬,故以之象徵接鬥姥駕。法器為代表的如“三叉訣”、“劍訣”(後有敘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