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開源發展現狀及未來的探討(1 / 3)

對開源發展現狀及未來的探討

探索與觀察

作者:鄧誌龍 曹侃

【摘要】本文通過開源軟件曆史發展過程的回顧,及當前開源軟件的發展現狀及趨勢的論述,得出了開源軟件和開源思想的發展前景,並將在其它領域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開源;操作係統;軟件

1.引言

開源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簡稱OSS)是一種源代碼可以任意獲取的計算機軟件,這種軟件的版權持有人在軟件協議的規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權利並允許用戶學習、修改、增進提高這款軟件的質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開源軟件,在操作係統、編譯工具鏈、數據庫、WEB服務器、移動操作係統等各個方麵已經成為主流。已經成為一股推進計算機及相關行業不停進步的巨大力量。開源軟件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2.開源軟件的起源與曆史發展

2.1 開源軟件的起源與初步發展

開源軟件的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黑客文化。因為黑客文化的信仰:最大化的使計算機的運用和信息的獲取成為免費的和公開的理念與開源軟件的思想一致。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Richardstallman在1984年建立一個類似於UNIX的操作係統GUN(全稱是“GNU’s Not Unix!”),這個係統致力於供一個如Unix的完全由“自由軟件”組成的操作係統,並通過GPL協議來保障這些軟件能夠永久被人們所免費享用和自由地修改發布。自此揭開了開源運動的序幕。之後,Stallman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GNU軟件--GNU EMACS,其為一個編輯器,類似於一種集成開發環境。EMACS具有強大的功能,且允許自由的分發複製,EMACS迅速傳播,並且一些人開台對EMACS添加新功能、修補錯誤。這樣EMACS日益完善,其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1985年,Stallman成立了一個基金會: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自由軟件基金會)為開發GNU項目籌集資金。

1985年9月,著名的GNU宣言發表,在宣言中Stallman對於GNU計劃作了更詳細的闡述。

1989年,Stallman組織起草了GNU通用公共協議證書,創造性地提出了”反版權”或”版權屬左”,copyleft的概念。同時,GNU項目中的GNU的C編譯器,以其優越的性能和自由的特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1年,芬蘭大學生Linus Benedict Torvalds在GNU GPL條例下發布了他自己創作的操作係統內核,該操作係統內核被命名為GNU/Linux或簡稱Linux。從此自由軟件運動聲明遠揚。

1997年,美國電腦黑客Eric Steven Raymond在《大教堂與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一文中首先提出了開放源代碼軟件這個概念,並用了一係列的論文加以描述和討論。

1998年1月,Netscape公司宣布將它的Netscape瀏覽器開放源代碼。

1998年2月,Raymond成立了開放源代碼促進會,提供開放源代碼的定義與認證。

1998年8月微軟意識到要應對開放源代碼運動對自己的衝擊,使其工程師編寫了著名的萬聖節文檔。而後,這份文檔被泄漏並公開。該文檔描述了微軟對付Linux和其他開放源碼計劃的卑鄙手段和險惡用心,整個世界一片嘩然。

1999年,Sun、HP、IBM、SAP等公司宣布開始使用或銷售Linux。大公司開始加入到Oss運動中。開放源代碼軟件運動開始興起,並在近十幾年內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2.2 開源軟件在國內的起步與發展

國內開源軟件的發展起始於1997年前後。在當時,,清華大學在中國第一個(局部)互聯網(CERNET)剛剛誕生不久,建立了著名水木清華BBS,其就是開源軟件。自那之後,Linux內核以及GNU項目中的成百上千個開源軟件突然展現在國人的麵前。

中國最初由國人開發的開源軟件,主要解決的是Linux係統的漢化問題,流傳最為廣泛的應該是可以顯示和輸入中文的偽終端應用程序CCE。

1998年之後出現了三個具有影響力的開源軟件:

1)LVS(Linux Virtual Server),被Linux內核收錄,成為使用Linux操作係統搭建集群服務器的重要核心軟件組件。

2)Smart Boot Manager,是一種引導管理器,類似現在流行的GRUB,主要解決引導多種操作係統的問題。蘇哲後來主持開發的SCIM係統,被各種流行的Linux發行版收錄,成為了Linux操作係統上提供多語種輸入法支持的標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