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作文“咫尺天涯”導寫
考試加油站
作者:黃紹文
文題
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王勃有句名言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蘇軾說過:“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詩人顧城有句出名的詩:“你看雲時,我覺得很近,你看我時,我覺得很遠。”
讀了上述詩句,你有怎樣的體悟?請以“咫尺天涯”為題,寫一篇文章。
寫作指導
“咫尺”與“天涯”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咫尺”極言距離之近,“天涯”極言距離之遠,“咫尺”與“天涯”形成了矛盾,在情理上說不通。若要說得通,就須別作考慮,既是最近的又是最遠的不可能是物質的東西,而隻能是情感、認識、心理等。所以,文題中的“咫尺”、“天涯”之間存在一種轉折關係。
寫作此題,最大的瓶頸在於準確理解“咫尺”與“天涯”之間的內在聯係。寫作過程中,有些考生將“咫尺”、“天涯”切割開來,看成並列關係,寫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因為友誼、誌同道合而覺得對方就在眼前。有些考生將“咫尺天涯”寫成了“咫尺與天涯”,從曆史上的“天涯”變成了今天的“咫尺”寫起,表現科技的巨大進步(“天涯成咫尺”)。
例文
咫尺天涯
□鄒磊
咫尺天涯,是心與心的距離。
你我並肩而行,兩顆心不過近在咫尺,如果互不理解,卻又好比相隔天涯。何不坦誠相見,蛻去各自的掩飾與偽裝,用真誠握住真誠?人與人之間如果充滿猜疑,就會使得人心力交瘁。正如培根所說:“猜疑就像昏暗燈光下亂飛的蝙蝠,使人惶惶不可終日。”猜疑就像一麵顯微鏡,讓人忽視了彼此間親密的距離而專注於那廣闊差別。正如曹操與曹植,親父子又如何?麵對自己鍾愛的小兒子,曹操因猜疑而將這咫尺的距離拉大成無邊的鴻溝。沒有猜疑,心心相印,咫尺的距離才能令人心生溫暖。
泰戈爾說:“有一次,我夢見大家互不認識,醒來才發現,原來我們相親相愛。”這是怎樣的一種美好,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關愛,親如一家,墨子所推崇的“兼愛”也無非如此。冰心曾說:“當每個人心中充滿愛時,這個世界便沐浴在愛的陽光下。”然而行走在路上,看著一張張生硬而陌生的臉擦肩而過,卻又像詩人那個“素不相識”的夢。這確是一個夢啊!有誰能否認這個世界存有溫暖,人與人相互關愛?請相信,這不過是生活開的小小玩笑,那些被冷漠掩蓋的溫存,被陌生遮蔽的關懷早已紮根在每個人的心底,隻一聲輕喚,便會欣然蘇醒。理解與關愛,這些該是確實存在的,隻不過我們掩飾太久,曲折太多。
“中國人的好玩處,在一轉身。剛才氣氛還火爐紅泥,一轉身便千山暮雪;剛才情緒還春風十裏,一轉身便清角吹寒;剛才誓言還城樓永固,一轉身便山河破碎。幾千年的迂回和含蓄,使我們韜養太久,城府太深。”作家馬德在《一轉身》中如是說。
一轉身,便咫尺天涯。人世間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此,遙遠得令人心痛。歲月積澱在我們血液中的含蓄使我們慣於掩飾,而這樣的掩飾又怎能算作美德?麵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算無法掏心掏肺肝膽相照,也該為率直留有一席之地。與其指責這個世界的虛偽,不如先摘下自己的麵具,害怕受傷不該是掩飾真誠的借口。
做人還是純粹點,當我們用真誠淘盡彼此的沙礫,會看到那近在咫尺的真心是如此生動而幹淨。彼此敞開胸襟,天涯亦不過咫尺。
評點
作者嫻熟地引用了培根、泰戈爾、冰心、馬德等多位中外名家的名言,並進行恰到好處的分析。這既使得觀點說服力強,又讓文章語言更加形象生動,有一箭雙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