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落在凡塵的沙

寫作夢工場

作者:張晗

夜。

關掉空調,因為不想機器發出的聲音攪亂我的思緒。桌上放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完了,心悶悶的。

我感歎荷西和三毛的生死之戀,更多的,是佩服三毛身上的那種勇氣。她在雜誌社裏對撒哈拉的驚鴻一瞥就決定了自己下一步的旅程。

每一次讀一本書的時候,我都會很想去了解這個作者,可是三毛,太多秘密,太多的不解,就連三毛這個筆名,都那樣的神奇,隻是她那樣的信手拈來,卻如同那個同名的漫畫主人公一樣顛簸了一生。

而明明是那樣狂野的撒哈拉,卻和三毛有著那樣妙不可言的緣分,不知道是三毛征服了撒哈拉,亦或是撒哈拉在三毛麵前顯露了溫柔。

可我想,也許這就是三毛——一粒落在凡塵的沙,纖細卻堅強。

看電影《一代宗師》的時候,有一句台詞很打動人: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我相信三毛也是這樣。這個在異鄉看到雜誌上的撒哈拉就覺得仿佛是前生給了她力量,瞬間決定拋棄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去流浪,不是因為腎上腺的衝動,而是因為相信這是為了久別之後的遇見。

想起高一看《大象的眼淚》的時候,我曾記下這樣的句子:用一次冒險,換一次人生。

我瞬間被這段文字的力量所征服:人生隻有一次,過去了就再也沒有了。這樣一生隻求一次的冒險,決絕得太驚豔,讓我目瞪口呆,無法拒絕。

西班牙作者瑪麗亞·杜埃尼亞斯的《時間的針腳》裏麵的一句話讓我大受感動,於是寫下來勉勵自己——要想麵對一個新的開始,一個人必須有夢想,有希望,有對未來的憧憬。如果沒有這些,就不叫新的開始,而叫逃亡。

為了一場遇見,為了一眼重逢,為了用一次的冒險,去換取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以前我對三毛有諸多的誤解,因為不論生活多麼艱苦,或者說心裏有多麼疼痛,就那樣辜負他人的心情而了結自己的生命,不管是花了多大的勇氣去扼住自己生命的喉嚨,那樣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直到我讀到一個小故事:荷西死後兩天,三毛趕回木屋握著荷西的手說:“荷西你不要怕,我上有高堂,不能陪你一起去,再過幾年我來赴你約。”語畢,荷西雙眼流出血來。

赴約。

荷西去世之後,三毛便是一個句號。但是她仍一次次出發,一次次冒險。對於我而言,這樣的結局是三毛最後的冒險最美的出發:這次冒險之後,句號終於變成了驚歎號,華麗絢爛得刺痛我的眼,直至流下淚來。

死亡並不代表終結,這是我看完《西藏生死書》後所想到的,這句話在三毛身上再次得到了印證。不要說她不幸福,不要說她孤獨,倔強的女子,是美麗的。

我們無數次諷刺飛蛾撲火,卻沒有想過也許當火炙烤它的雙翅時,它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溫暖。荊棘鳥千百年來隻為尋找屬於自己的荊棘樹,我們笑它癡傻,但誰能證明,當荊棘鳥感受著長而尖的刺紮進自己的皮膚滲透自己的血液,當它最後終能在荒蠻之地完成生命最後的絕唱之時,它是不愉悅的?

渡邊淳一為了他深愛的高中同學純子書寫了一部長篇《阿寒湖之死》,他讚歎純子的自殺猶如一場神聖不可褻瀆的儀式——為了華麗而奢侈的美,徑直走向死亡!

故鄉依舊是那個故鄉,沙漠也還是那個沙漠。隻是那個人缺席了、不在了。但是不妨,今生今世,我來赴你的約。

評點:何文魁

文章寫出了三毛本身和其文學作品中無可奈何的淒美,又有一種必不可少的堅韌。作者並沒有直接寫出自己對於三毛作品的感悟,而是從其他的書籍或是電影來引出影響自己對《撒哈拉故事》的看法。作者對於作品的認識沒有停留在表層寫故事上,而是通過這部作品更了解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