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化立意——作文中要有點“殉道”意識(1 / 3)

深化立意——作文中要有點“殉道”意識

高考觀察:考前厲兵·六月篇

作者:胡衛東

名師簡介 胡衛東,福建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三語文備課組長。

考場作文·技法課堂

無論是記敘還是議論,背後都是對生活的認識,這個認識,是任何作文思維的起點。我們可以稱之為作文的“基點”。每個人看待問題的“基點”的不同,決定了他思想境界的高下。同樣的,體現在我們作文中的“基點”的不同,決定了我們作文立意的深淺。

那麼,什麼樣的基點可以使我們的作文變得深刻些呢?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將人生的境界從低到高依次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個人做事如果隻是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的風俗習慣,這叫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的動機是利己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是不道德的人),這叫功利境界;一個人考慮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按照有利於社會整體的原則做事,這叫道德境界;一個人如果認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他自覺地知道自己所做的事的意義,這叫天地境界。對於這個問題,同學們更熟悉的可能是孟子的“義利之辨”。 舍生取義,意味著對功利境界的超越,進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

從目前同學們的寫作現狀來看,很多立論其實都隻停留在功利境界。如果我們的立論能夠進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或者說,能有一點“舍生取義”的意識,文章的起點就會高許多,立論就會深刻許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作文中要有點“殉道”意識。

那麼我們要“殉”的“道”到底有哪些呢?或者說,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會使我們的立論顯得深刻些呢?

我們知道,人之存活於世,無非就是處理兩組關係: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人與內心世界的關係。人世間的很多矛盾衝突、離合悲歡都源於這兩組關係。最佳的狀態是這兩組關係的平衡,即“和諧”。這兩組關係經過一些輾轉,落實到我們的作文要求上,具體體現為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生”這兩組關係的認識。

下麵就同學們的寫作實際,強調兩點:

1.要旗幟鮮明地樹立人本主義價值觀。

一定要避免以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的價值觀念去衡量人文層麵的價值。比如,有一個年近七旬的老漢掉進了糞坑,而救起他的軍校大學生卻淹死了。對這件事你怎麼看呢?這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一件真事,當時很多人認為不值,因為大家認為有知識的年輕的生命更有價值,能給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但在“生命”這條底線上,所有生命存在的權利都是對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更不能用金錢或其他的東西來衡量。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能看到偏離人本主義的現象,我們不能就此認為這是合理的,而是要想辦法如何去改變。

2.分析社會問題要做到“眼高手低”。

所謂“眼高”指的是立意的起點要高,要突破功利層麵。而“手低”指的是分析問題要具體,要用心體會,避免教條化,要有人情味。而我們有的同學則恰好相反,要麼對什麼都漠不關心,要麼就是好談國家大事,似乎自己仍然生活在群雄逐鹿、策士縱橫的戰國年代,而對身邊小事、社會民生卻少有貼近生活和人生的分析意識和能力。一說到“小悅悅”事件就是道德淪喪,一說到“拆遷”就是暴力強拆,一說到食品安全問題就是利欲熏心,一說到明星夫妻離婚就是花花腸子,既膚淺又脫離生活實際。

在處理“個人與人生”這組關係時,應立足於“人生的意義在於發展自己的天性,享受生命的樂趣”的人本主義生命觀。

總之,無論是“個人與社會”的話題還是“個人與人生”的話題,立論的時候,多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多從“社會道義”的角度出發,擺脫社會上的一些庸俗成見,站在人文的、哲學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站在思想的製高點上,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就能使文章顯得既深刻又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