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所得稅法調整減免優惠政策後經濟效應的調查與思考(1 / 3)

企業所得稅法調整減免優惠政策後經濟效應的調查與思考

經濟研究

作者:彭文娟

【摘要】“企業所得稅法"已於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法的出台必然會給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帶來一定的衝擊。尤其是新稅法優惠政策由“區域”轉向“產業”為主,對於廣東省經濟相對落後的粵西南部市而言,失去了稅收上的地區扶持政策,因此如何運用企業所得稅經濟效應及新稅法政策推動地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將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四年來,對各地經濟產生的經濟效應已充分顯現,其產生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財政收入、稅收優惠、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麵,本文結合前人關於企業所得稅的經濟效應分析,首先從理論上剖析了企業所得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然後再結合陽江市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查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對企業所得稅法的經濟效應進行分析,得出企業所得稅法的實施有利於加速陽江市投資、促進陽江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長期看增加本市財稅收入等有利因素的結論。本文最後,就如何充分貫徹企業所得稅法的職能作用推動陽江市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法經濟效應陽江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為了適應對外開放和經濟體製改革的需要,改革開放30年來,為適應對外開放和經濟體製改革的需要,正確貫徹國家的經濟政策,中國企業所得稅實行按企業性質分別立法,內、外資有別的兩套企業所得稅製度。鑒於中國對外開發和經濟體製改革的漸進性,過去這樣處理是必要的、可行的,對於維護國家權益,吸引外資,促進企業製度改革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特別是加入WTO後,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內資企業在融入世界經濟體係中麵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內、外資企業繼續適用不同的稅法,已不適應發展變化了的社會經濟情況,必將使內資企業處於不平等競爭地位,影響統一、規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建立,進而影響到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因此,建立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是順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該法將於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與原企業所得稅製相比較,新企業所得稅法更符合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其突出表現在做到了以下五個特點,即內外資企業適用同一部“企業所得稅法”;稅前扣除辦法和標準進行了統一;統一並適當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3%降為25%;稅收優惠政策更加合理,實行“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製度進行了更新。而為了保持新舊稅收政策的相對連續性,新企業所得稅法還規定了兩類過渡優惠政策,以緩解新1日法交替帶來的衝突。從內容上看,新稅法製度具有統一適用、科學、規範、公平的特點,能夠順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稅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已明顯增強,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時期,企業的整體效益逐步提高,財政收入穩健增長,現行企業所得稅借鑒國際稅製改革經驗,統一並下調稅率,讓利於民,涵養稅源,實行良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從長遠看會極大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會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充分就業,為各類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

(二)研究意義

企業所得稅就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課征的一種稅收。在我國現行稅製中,企業所得稅是僅次於增值稅的第二大稅種,由此可見,企業所得稅在我多稅收體係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出台必然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一定的衝擊。由於新稅法改革內容較多,力度較大,勢必對各地區的財政收入、企業投資行為、產業結構調整等產生深刻影響。尤其是新稅法以稅收優惠政策由“區域”轉向“產業”為主,對於經濟落後的粵西南部市而言,失去了稅收上的地區扶持政策,如何調整發展戰略,運用所得稅經濟效應及新稅法新政策,推動地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將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本論題基於陽江市的調查,以企業所得稅的經濟效應理論為指導,分析企業所得稅政策變動對陽江地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研究企業所得稅的經濟效應,有利於鼓勵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以及發展高新技術等以產業優惠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利於進一步發揮稅收的調控作用,有利於引導陽江市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推動陽江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根據企業所得稅將優惠重點以區域優惠為主轉向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調整後,對粵西南地區需要重點扶持的產業實行新《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的優惠政策,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進一步縮小與珠三角的差距,對陽江市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為其他地區的所得稅製改革影響的分析提供一個很好的範例。

二、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西方國家對企業所得稅的研究比較早,開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開始,西方學者主要重視所得稅理論方麵的研究,而較少地進行實證研究。經過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所得稅的理論研究已經達到十分成熟的地步,所得稅的理論分析框架也接近完備。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學者開始將所得稅的研究方向由理論轉向實證研究,這一時期,西方學者更加注重研究所得稅政策在現實經濟中的影響作用,所得稅的征收管理等方麵,從而更好地為地方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報告中,有很多西方學者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稅製研究的報告,並且部分被翻譯成了中文。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部:《發展中國家的稅製改革》,《轉軌國家的稅製改革實踐》,《稅收政策與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稅收理論》等。

(1)稅收投資中性理論。20世紀60年代,約翰遜和薩繆爾森研究了一種稅種,這一稅種使現行的資本所得稅製比對純利潤課稅更接近現實。首先,他們假設存在真實經濟折舊,即稅收允許集體的折舊等於真實經濟折舊。然後,他們又假定按照統一的邊際稅率對資本所得課稅,同時,可以扣除債務利息。這樣一來,得出一個結論,對資本課稅不影響投資所得產生的收益現值,即企業所得稅是投資中性的。這一理論被稱為約翰遜和薩繆爾森理論。約翰遜和薩繆爾森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即真實經濟折舊。他們假定經濟中隻存在一種稅種,即企業所得稅,並且企業所得稅是利潤稅。在這樣的假定條件下,對企業課稅實際上等於是對企業的純利潤課稅,因而不會對企業的投資行為發生改變。所以這種設計的稅收製度對投資是中性的。

(2)最適課稅理論。自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研究“最適課稅論”的米爾利斯和維克裏以後,該理論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優化和完善稅製結構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最適課稅理論是一種以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收入分配公平為準則,對構建經濟合理的稅製體係進行分析的學說。

最適課稅理論中,在所得稅的經濟效應方麵主要認為,企業所得稅的邊際稅率不能過高。在政府目標是使社會福利函數最大化的前提下,社會完全可以采用較低累進程度的所得稅來實現收入再分配,過高的邊際稅率不僅會導致效率損失,而且對公平分配目標的實現也無益。

(3)所得稅影響資源配置的理論。在所得稅影響資源配置的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維·S·羅森的理論,他在其《財政學》中對稅收如何影響資源配置做了詳細的分析。首先,哈維·S·羅森假定隻存在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那麼當政府對某個部門的某種要素課稅時,會同時產生兩種效應,即要素替代效應和要素產出效應。產出效應指的是,因為課稅使得課稅產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從而導致資本和勞動力從該部門轉移出來,轉到其他部門去。替代效應指的是,對某一部門的資本課稅,會導致該部門資本的相對價格上升,該部門會減少資本的使用量而轉向使用更多的勞動。

(二)國內文獻綜述

對企業所得稅法的經濟效應,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用經濟模型數據論證積極經濟效應的理論分析。陳鬆青(2003)對我國的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在效應分析和製度設計進行了靜態的闡述,側重對企業所得稅在相對靜態的情形下的效應分析,但未對稅製改革條件下的效應變化進行分析論述。毛李娟、張祥(2006)通過對我國FDI最大的三個來源——港澳台地區、美國和日本以及歐洲國家進行分析後得出,認為我國的投資環境已大有改善,在區位優勢上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外國投資者的關注點已從享受優惠政策轉到占有中國市場上來,我國的產業集群優勢日益增強。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出台不會影響外國投資者改變在外國的投資規模,而在引進外資的結構方麵反而會得到優化,“新法”國家注重保護環境和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這對改變外資在我國的投資結構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2)從稅收要素的變化論證促進經濟效應的理論分析。陳愛霞,金浩然(2008)運用2007—2008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期的財務數據,比較了不同行業上市公司在實施新企業所得稅法前後兩年的實際所得稅稅率。研究結果表明,在實施新企業所得稅法以後,大部分行業上市公司的實際所得稅稅率下降了,且行業間的實際所得稅稅率差異仍然存在,但該差異比實施新企業所得稅法以前縮小了。屹聶佳慧(2009)從多角度論述了新企業所得稅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她認為新法的實施對我國稅收收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有利的,但也會產生外資流入減少、企業產生新的避稅空間等問題。

(3)從宏觀經濟麵論證經濟效應的理論分析。席曉娟(2009)認為,企業所得稅的一般經濟效應表現為:首先,企業所得稅是國家籌集財政資金的重要保障。其次,企業所得稅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處理分配關係的法律依據。再次,企業所得稅是完善企業製度,加強企業財務管理與監督的重要手段。最後,企業所得稅是維護國家主權與經濟利益,促進對外經濟交往的準則。劉新利(2009)闡述了稅收與GDP周期關係:當經濟下行時,稅收慢於經濟下行:隨著經濟的深度下行,稅收進入快於經濟下行時期;當經濟轉入上行期時,稅收慢於經濟的上行速度;隨著經濟的快速上行,稅收進入經濟增長的時期。

(4)從部分區域的經濟效應來分析企業所得稅法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吳妙嬡(2007)通過剖析新舊稅法的異同,分解出改革的要點,結合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特色,分析探討兩法合並對珠海市區域經濟的影響,從而提出珠海特區政府應以新稅法的實施作為契機,確保珠海市整體稅收的存量,做大珠海市稅收的增量,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在新時期保持特區發展優勢。

(三)國內外文獻評述

在所得稅的研究方麵,西方學者經曆了從理論研究到實證研究的過程,從二戰後期的研究來看,西方更加注重對所得稅政策的研究,通過分析稅收政策產生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從而更好為決策層進行決策而提供依據。國內學者在研究我國的企業所得稅經濟效應方麵的文獻中,多數從引進的效益來著手,以及就區位理論來分析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結合我國工業化、國際化、入世效益轉變、提出稅製合並的必要性。由於時間的關係,針對新所得稅法實施後所產生的經濟效應與影響方麵的研究還隻是停留在表麵,都缺乏深入。特別是通過企業所得稅的經濟效應理論,分析企業所得稅對某一個地市方麵影響的著述和論文,在我國當前還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