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美與邏輯美
應用閱讀
作者:費明富
典題回放
(2014年重慶卷)散曲(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隻有老僧諳)中的燕子為何不銜泥而銜花?作者這樣寫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014年福建卷)“掃山雲驚散林鴉”與“月出驚山鳥”(王維《鳥鳴澗》)兩句中“驚”的起因各是什麼?有什麼相同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
精到點析
詩歌語言是講究因果等邏輯關係的。劉禹錫的《秋詞》,可以用一個特殊的因果句概括:“雖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言秋日勝春朝’,因為‘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誌士失誌,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隻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非死氣沉沉,相反很有生機。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矯健淩厲,奮發有為。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麵,使誌士們精神為之抖擻。
理解詩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有利於我們記憶詩歌,感受詩歌詩意美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它的邏輯美。高考對詩句之間客觀存在的因果關係,也是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2013年高考山東卷更加“露骨”地關注詩句的因果關係。於是該卷第14(2)題(結合詩句分析詩人“不眠”的原因)就直接問“不眠”的原因。該題涉及的詩歌是江湜《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巔,下照一溪煙。煙色如雲白,流來野寺前。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首先明確詩人“不眠”的原因集中在哪些詩句上,其次概括原因的具體內容,最後將答案概括表述為:
一是喜愛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寫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開門惜夜景”,“惜”字表達了詩人對山中夜景的喜愛;二是思家,最後兩句中“無家客”“獨”表現出詩人的孤獨和羈旅思家之情。
2014年高考,重慶卷和福建卷也都有試題涉及。
重慶卷賦4分,涉及的詩句有“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其間雖無關聯詞語提示,但是我們應該能感受到這一處詩句使用擬人手法,表現出“燕子”的惜春(花落意難堪)之情,也表現出“燕子”欲留“花”於世的努力(攜歸畫棟修花口)。而這正是燕子“著意銜(花)”的原因所在。明白了這層因果關係,便不難理解這一處或這一行為中寄寓著的詩人感情。於是,可以這樣作答:憐惜花朵零落,銜花去修補彩繪的房梁上彩繪的花朵。抒發了惜花傷春、痛惜衰敗的感情。
福建卷采用課內外結合原則,適度擴展所考範圍。它選用的詩材是元代孫周卿《雙調·蟾宮曲 自樂》(草團標正對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蔥山韭,山果山花。山溜響冰敲月牙,掃山雲驚散林鴉。山色元佳,山景堪誇,山外晴霞,山下人家)。其中“掃山雲驚散林鴉”是一“縮略句”,即“掃山雲”+“驚林鴉”+“林鴉散”。雲層很低,而山峰高聳,雲腳掃過山林,似乎發出響聲;這響聲驚動了山林中棲息的“鴉”,讓它們向四周飛散開去。可見“驚”的原因是:雲朵掃過山林(或:雲朵掃過山林發出的響聲)。而“月出驚山鳥”句式正與“掃山雲驚散林鴉”同,也是一個“縮略句”,即“月出”+“驚山鳥”。可見,王詩中的“驚”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過來,過於皎潔,猶如白晝。命題人或許是想降低難度,使用“月出驚山鳥”來搭建一個腳手架,用以啟示考生從中正確感受因與果的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