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古包:真實與想象(1 / 1)

三年前,我突發奇想,想重溫一下住蒙古包的感覺。可家鄉的朋友告訴我,現在牧民都不住蒙古包了。朋友特意委托一家牧民為我搭了一座蒙古包,這兒方圓幾十裏沒有人家,主人是一對年輕夫婦,女兒在旗裏上學。每天清晨,丈夫趕著畜群到遠處放牧,妻子忙完家務活後,則坐在房前的台階上,用手機給女兒發信息。草原上信號不好,她往往要發十幾次才能成功。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酒力微醺之後共同吟唱蒙古民歌,相互建立了很深的友情。臨別我塞給女主人五百元錢,作為對他們熱情款待的酬謝。我本以為她會拒絕,至少要推讓一下,可是,她拿過錢,頭也不回地跑進屋裏,再也沒出來。我不解,是嫌錢少還是因為我給他們錢不高興?回到北京我給朋友電話。他的答案出乎我意料:五百元在草原上不是小數目,所以她不會嫌錢少,至於你給錢他們不高興更不可能,你以為還是幾十年前的草原麼?牧民也有市場意識了。他說:夫婦倆對你的來訪從心底裏高興,她不想在你麵前流露半點離別的傷感。當接你的車開得很遠時,兩人才走出房子,久久眺望你遠去的方向。

這段經曆我感觸很深。離開家鄉三十多年了,我對蒙古包的感覺、對牧民生活和他們心理的揣測都不過是一種想象,至少是一段遙不可及的回憶。不久前,我看到蒙古族攝影師阿音的一組有關蒙古包的照片,我對蒙古包即將在草原上絕跡感到痛心疾首。可是家鄉的朋友反駁我:作為民族文化,蒙古包確實有象征意義,但是你住著寬敞舒適的現代化高樓,卻讓牧民永遠擠在蒙古包裏,你覺得公平嗎?我頓時語塞。

我開始檢討自己,同為蒙古人,我們之間的差別卻像兩個民族,兩個世界。我不能因為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就要求他們永遠停留在幾千年前的時空之中。人類在進步,蒙古人也需要發展。再想想我們這些在城市裏的作家,一寫到草原,就是蒙古包、蒙古袍、騎馬、射箭等等,似乎文學隻能在這些古老的事物上才能獲取靈感。而實際上大多數牧民也喜歡溫暖的磚瓦房,喜歡汽車摩托車,喜歡電視和手機,甚至電腦上網。而我們一看到這些變化,便開始抱怨和歎息民族特征、甚至民族精神的遺失。其實我們不怎麼了解牧民的現代生活和他們的真實願望。他們與我們在對草原和民族的定義上已然存在著一條裂隙,這使得我們對現實中的民族人物無法近距離地觀察,以至於對他們進行了不夠真實的描述。

當然我並不主張草原城市化,也不希望過度開發草原上的資源。尤其對那些不可再生資源的非理性開發,將使草原永遠失去生命的綠色,蒙古人也會最終喪失祖先留下的美好家園。這確實是一個矛盾,既要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又不損傷民族精神的根基,更不能以破壞土地的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我以為對這種矛盾的闡釋和見證才是作家應該關注的焦點,由此類推,其他民族所麵臨的問題,亦莫不如此。這是一個民族能夠立足於今天的陣痛,也是一個民族麵向未來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