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囧》:延續“春運”的靈感
2013泰國可不囧,芭蕉樹下樂翻天
徐崢執導的《泰囧》於2012年12月12日上映,它所破的紀錄如下:12月國內史上最高開畫紀錄(首日3900萬元);國產片單日排片紀錄(15日3.2萬場);國產片單日觀影人數紀錄(15日單日263萬人);國產片單日票房紀錄(15日單日9300萬元)……七天就超過《一九四二》的票房,首周票房平了《畫皮2》3億的紀錄,《泰囧》能走多遠,現在誰都無法預料。這部片子的製作成本和宣傳成本加起來3000萬元。
《泰囧》的成功讓人憶及2006年橫空出世的喜劇片《瘋狂的石頭》。同樣是喜劇片首秀,徐崢和當年的寧浩一樣收獲了巨大的讚譽,並且再次引起對於“類型片”的討論。“市場有饑渴度,對明確的類型的饑渴”,徐崢這樣解釋他的成功。
籌備《泰囧》的兩年裏,徐崢推了很多請他出演的戲。演員徐崢,準備變身導演。
“投入和產出比最高的電影中,喜劇片占了90%”。徐崢經常提到的《我盛大的希臘婚禮》,是電影史上“以小搏大”的經典案例,一部投資500萬美金的電影,賺了上億的票房。喜劇片成本一般不會太高,因為不需要炫技,靠的是人物和情節,隻要本子好、演員好,成功的幾率很大——但這兩點正是中國電影稀缺的。
當年劉儀偉帶著“人在囧途”這個創意(連劇本都沒有)找到徐崢,說可以合作一部公路喜劇。第一部《人在囧途》雜糅了春運的主題,徐崢和王寶強兩個人扮演要回家的旅客,在回家的路上出盡洋相。那部影片的反映出乎意料地好,所以徐崢決定拍續集。
(來源:《壹讀》)